浑圆功网站

标题: 冬天是治疗未病的最隹季节 [打印本页]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1 15:56
标题: 冬天是治疗未病的最隹季节
“治未病”就是治“未来可能发生的病”
      
“未病”不是指没有生病,而是就个人身体而言,未来可能发生的病。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学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 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此处的“上工”指的就是古代的良医,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以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阶段。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1 16:59
       “未病先防” ,又称无病防病,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顾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摄情志、健身锻炼、调节生活、合理膳食、谨慎起居、并倡导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同时强调可以运用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方法调节机体的生理状态,以达到保健和防病,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目的。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1 17:07
       “已病防变”,即有病早治,防止病变。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以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如中医药在防止冠心病心衰的发生,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1 17:15
       “瘥后复发”,即愈后防复发。是指疾病初愈时,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及善后治疗,防止疾病再度发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疾病恢复期,人体正气尚未复元,疾病症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若因调养不当或治疗不彻底,受某种因素诱发,将使潜伏于体内的旧病复发。愈后防复发,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摘自《天津日报》等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1 21:04
治未病:体质决定方法
       治未病前先要搞清楚自己的体质。中医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痰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不同的体质特征决定了人们容易得哪些病。那么,人体九种体质该怎么实现未病养生呢?
       究竟哪些病属于未病
       在古代,“疾”和“病”的含义是不同的。“疾”的甲骨文字形,像人的腋下中箭,表示人受了箭伤。看来,“疾”是从人受外伤而衍变成的字。古人认为:外伤这疾,内伤为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说文。,丨疒部》解:病,疾加也。也就是说,病比疾严重,是疾发展、衍变、恶化的结果。疾,也俗称“小病”,不及时医治,就会加重变成“病”。
       因此,中医治未病重在治“疾”,就像修理机器一样,不等机器不能运转,而发现机器有了缺润滑油或稍微的异常响声,或只是有的螺丝稍微松动,固然没有任何零件损坏时,就要进行调整修理,以免造成缺油、螺丝松动等引起机器的损伤。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1 21:22
       在临床上,属于中医疗疾治未病的范畴很多。如:困乏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口干舌燥、心烦意乱、饮食无味、大便失调、小便黄赤、形冷肢冷、过度肥胖、头晕眼花、胸满腹胀、肩背沉紧、少气懒言、心悸气短、多食善饥、食少而胀、两眼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还有诸多气滞血瘀,固定的或移动的冷痹、湿痹、风痹、串气疼痛、移走疼痛以及蚁行症状等等,用现代仪器或检验手段又很难找出病位的所在,被现代医学定为亚健康状态,实际上,这些症状就属于“病”发之前“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医根据四诊进行八纲辩证,就可以区别阴阳、虚实、冷热所属,采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对症治疗,就可以把诸多症状消除,避免了由疾向病发展,这就是实际意义的中医治未病之一。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1 21:35
       已病的例子也很多。如:肝胆结石病,结石是有形的,不但发病时临床症状明显,病情剧烈,而且通过现代仪器检测,可以明确结石的大小、多少和所在的具体位置,甚至可以诊断分析出对肝胆脏腑损害的程度;目前,手术可以取石,激光可以碎石,但是,又有哪一种方法真的把结石根除了呢?因为,这些方法都是在见肝胆结石而治肝胆结石而已,就算真的把发现的结石全部清除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重新长出了结石,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去寻找和治疗那些产生结石病的病源、病因,所以造成了切除胆囊后,结石会向肝外胆管、肝内胆管、肝内毛细胆管蔓延发展,甚至导致对肝脏的严重损害。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3 21:42
       治未病前先搞清体质
       生活中,我们总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一年到头经常感冒,而有些人感冒不吃药,没过几天就好了?有些人爬楼梯没几步就气喘吁吁,整天浑身无力,而有些人则容易过敏,动不动就打喷嚏流眼泪?有些人天生怕冷,整天捂得严严实实还叫冷,有些人怕热,喝凉水还觉得炽热?
       其实,这些都与个人的体质息息相关。体质的不同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质平和乃健康之源,体质偏颇为百病之因。不同的体质特征不仅决定了这些人的形态结构、心理特征,还决定了他们容易得哪些病。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3 21:55
       按照九种体质分类方法,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痰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九种体质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很多人就是两种或以上体质同时兼有。
       中医看病自古应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说法。比如说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看感冒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人的体质分寒性和热性,感冒也分风寒和风热,风寒感冒要用热性的药,风热感冒则要用清火的药,同样都是为了祛风。并不是着冷了就一定是风寒感冒,热性体质的人受了风寒后,风寒到体内会化成火,因此会变成风热感冒。因此,很多人感冒后第二天就会喉咙痛,这些就是热毒的表现。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3 22:08
       九种体质“对症”养生
       养生要结合自身的体质进行,中医认为,不同的体质,治未病养生方案大不相同。
       “平和体质”:    “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再加上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典型的平和体质。此体质的人不爱生病。
       养生方式:     吃得不要过饱,也不能过饥,不吃冷也不吃得过热。多吃五谷杂粮、蔬菜瓜果、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运动上,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打球,老年人则适当散步、打太极拳。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3 22:23
       气虚体质:    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就是气虚体质。这种人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还易患内脏下垂比如胃下垂等。
       养生方式:    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以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站桩等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3:33
       湿热体质:    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属于湿热体质。这种人还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
       养生方式:    饮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戒除烟酒。不要熬夜、过于劳累。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日常可服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3:42
       阴虚体质:    如果怕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对子就是阴虚体质。
       养生方式:    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性温燥烈的食物。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3:57
       气郁体质:    多愁善感、忧郁脆弱的气郁体质,一般比较瘦,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失眠。
       养生方式:    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澡、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可以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调节。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4:05
       阳虚体质:    总是手脚发凉,不敢吃凉的东西。性格多沉静、内向。这些属阳虚体质。
       养生方式:    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可服金匮肾气丸。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4:15
       痰湿体质:    心宽体胖是最大特点,腹部松软肥胖,皮肤出油,汗多,眼睛浮肿,容易困倦。
       养生方式:    饮食清淡,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可服用化痰祛湿方。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4:22
       血瘀体质:    刷牙时牙龈易出血,眼睛常有红丝,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常出现疼痛,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
       养生方式:    可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并保持足够的睡眠。可服用桂枝茯苓等。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4:34
       物禀体质:    (也叫过敏体质),对花粉或某食物过敏等,在中医上这就被称为特禀体质。
       养生方式:    饮食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配伍合理。少食荞麦、蚕豆、白扁豆、牛肉、鹅肉、茄子、浓茶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品。可服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





摘自《中国社区医生》、《生命时报》、《东方早报》等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4 15:01
冬季治未病,这些膏方很神奇
       俗话说,“冬令一进补,来春可打虎”。寒冬已至,膏方进补也到了“冲刺”阶段。在全国各大中医医院、药店的膏方门诊人头攒动,不少年轻白领也纷纷加入“膏方大军”。那么,膏方究竟具有何种魔力?适用于哪些人群,进补有何“膏招”呢?
       冬季治未病,膏方少不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全球人口中有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医治未病重点就是关注亚健康人群。而治未病治疗的途径是膏方。
       膏方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中药剂型,是传统医学的精华。中医膏方又名膏滋剂,是古老的方剂剂型。属于中药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记载和应用,时至今日仍然是人们治疗疾病与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6 09:58
       膏方分为成品膏方和定制膏方。如常见的川贝琵琶膏、益母草膏等属于成品膏方。市场上的各种成品膏方,功用各有不同,但无论哪种膏方,只可治疗一定的病症,而不能通治百病。定制膏方是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量体裁衣”确立“个性化处方”后加工成膏剂。定制膏方作为中医“治未病”的内容,有一整套规范化流程,首先要进行一次中医体验,辨识九种体质,针对不同体质开出不同的处方进行调理,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亚健康调理、慢性病控制的作用。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6 10:09
       膏方除了适合亚健康人群之外,还适合另外三类人,一是纯粹为了增强体质的人,想通过膏方来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发生,一般建议秋冬开始服用;二是平时体质虚弱的人,这类人平时经常感冒、倦怠、头晕等,但到医院体验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三是真正患病的人,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或者术后急需恢复体质的人。
       膏方一年四季都可服用,尤其是滋补类膏方,在冬季食用为佳。一来因为有些药偏温热,在冬季服用不易上火;二来因为冬季气温低,膏方更易保存。滋补类膏方宜从立冬日起大约50天左右的时间内服用,大致服致立春前结束。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6 10:19
       哪些膏方最受欢迎    专家介绍说,目前市面上一些传统经典膏方、价格相对实惠的中药材,以及主张“药食同源”的芝麻核桃阿胶糕等产品,销量较好。像“十全大补膏”、“洞天长春膏”等百元以内的传统经典膏方,因食用方便,效果又好,受到普通大众的欢迎。此外,像白莲百合糖水清心润肺、玫瑰蜜枣茶去脂减肥,还有各种中药配方的食谱和茶谱,也都受到追捧。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6 11:14
       针对不同的体质,专家推荐了10款冬季最常见的膏方:
       1、舒心安神膏:    熟附子、炙甘草、牡蛎、龙骨、龟板胶等。  适用人群  适合人群阳虚体质、气郁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脾肾亏虚所致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低落、紧张心悸者。
       2、健脾养胃膏:    党参、茯苓、白术、桂枝、白芍等。  适用人群 适用于气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见消化不良、脘腹胀痛、体瘦之人。
       3、调肝健脾膏:    党参、茯苓、炒白术、柴胡、枳壳等。 适用人群 适用于气郁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肝郁脾虚而见情绪不舒、胸闷等症者。
       4、更年滋养膏:    仙茅、仙灵脾、女贞子、旱莲草、熟地等。  适用人群 适用于阴虚体质者,尤其适用于更年期男女肝肾亏虚出现腰酸、潮热、多汗等症状者。
       5、固阳葆真膏:    熟附子、党参、肉桂、干姜、山萸肉等。  适用人群 适用于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肾不足而见畏冷、疲倦、食寒则泻或虚寒便秘等症者。
       6、清脂化瘀膏:    北芪、苍术、白术、山楂、薏仁、土茯苓、海澡等。 适用人群 尤其适用于形体肥胖、头晕头胀、食滞痰多、血脂或尿酸偏高者。
       7、温经养血膏:    当归、川芎、熟地、桂枝、细辛等。  适用人群  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
       8、益精固肾膏:    熟地、吐丝子、仙灵脾、巴戟、葫芦巴等。  适用人群  阳虚体质人群、尤其男性肾精不足而见腰酸、膝软或阳痿早泻等症者。
       9、益气固表膏:     北芪、白术、防风、桂枝、浮小麦等。 适用人群  气虚体质、阳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于表气不固、自汗出者。
       10、玉颜固发膏:    熟地、吐丝子、首乌、黑芝麻、桑叶等。  适用人群  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人群,尤其适用气血亏虚所致脱发,头发早白、面色不华者。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6 11:44
       专家教你进补的“膏招”
       通常来说,膏方有三种服用方法:调服,把黄酒或水加入黏稠难化的膏方中,用碗或其他容器隔水炖热,调匀后服用;冲服,用白开水调开量好的药膏,搅拌均匀后服用;把药膏含在口中慢慢咽下,这个方法最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服用时,专家们还教给大家一些进补“膏”招。
       1、每次用汤匙取1匙,约合10-15毫升,一日两次,早晚服用。初次服用量可减半,服用几天后感觉良好,再逐步加到正常剂量。
       2、服用膏方期间要忌辛辣、不要暴饮暴食;近期饮食过于肥甘厚腻,可先停服,避免积食上火;感冒期间和月经期应停服;如果出现胃口变差、腹胀腹泻,甚至鼻出血等,可用量减半或延长服用间隔等;患急性病期间禁服膏方。
       3、一般的膏滋可在饭前服,如果患者脾胃功能较弱,最好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以起到固护脾胃的作用;治疗肠道疾病的宜在饭前1小时左右服;养心安神的在睡前服效果最好。
       4、膏方多滋腻,影响消化功能,肠胃功能虚弱的儿童慎服。
       5、服膏方还需忌口:服含有人参的补气膏方时,应忌食萝卜;服用含首乌的膏方时,忌服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类膏方时不要喝茶。
       另外,由于膏方用药时间较长,尽管时值冬季,也要小心霉变。膏方做好后,应在干燥的环境中放凉备取。可以将其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也可用搪瓷锅盛放,但不宜用铝、铁锅等金属器皿作为盛器,以免引起化学反应。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6 11:57
       膏方通常可服4-8周,因其中糖分较多,有的还含动物蛋白,温度过高容易变质发霉。所以,应将其存放在阴凉处,在冰箱冷藏更佳,否则会变质而影响药效。如果放在阴凉处,遇暖冬或气温回升时,应隔水高温蒸一下。之后把盖打开,直至完全冷却,方可盖好。不要让锅盖的水落在膏面上,否则过几天就会出现霉点。每天服用膏方时,应备一个专用汤匙,并保持其干燥没水分,以免把水分带进罐里而造成发霉变质。
       最后要提醒,遇到气候潮湿或天气变暖,膏方上出现霉点时,最好用干净的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用隔水高温蒸烊。如果霉点较多,并且在膏面的深处也有霉点,就表明已经变质,不能继续服用了。




摘自《天津日报》、《老人报》等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4:38
冬季治未病从细节开始
       “下医治已病,中医治欲病,上医治未病。”《黄帝内经》早已定义了医学的最高境界—未病先防。近年来,国家也倡导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一年四季气候的更迭,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根据四季气候特点,调摄人体生理,协调脏腑功能,以防止疾病发生。例如现在正值冬季,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认为,冬季要养肾经,通过生活起居来实现,如包括注意保暖、早睡晚起,饮食调理等。

       此外,“治未病”也需要“量体裁衣”。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很多慢性病的发病是与体质偏颇有关。市民咨询专业的医务人员,做一个体质的分析,然后接受个性化的指导,有针对性地“治未病”。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4:46
       “治未病”词语见于《内经》多篇论文,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4:53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并通过他们的医学实践加以运用和发挥,使其成为别具特色的预防医学理论。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4:57
       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

       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已经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讲了很多养生理论。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有形的运动而无神的调和,不算完整。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5:03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5:06
       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无疾”,健康人;初患苦为“疾”(临床前期);疾甚为“病”,患病。提醒“治未病”不是指“无疾”的健康人使用药物治疗。

       <黄帝内经太素>将“治未病”相关内容列于首卷,称“摄生”。列一名“顺养”,举例《师传篇》“有所心藏(志)……则而行之,皆欲顺(调)其志”。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顺调其志,相当于现“精神卫生”);摘《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血、气、肉、骨、筋”是人体内物质与形态重要体现,要重视“五劳所伤”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注意顺养;集《四气调神大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物的“生、长、收、藏”生长特征,人体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自然、趋利避害。本篇未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总结“治未病”意义和法则。

       《类经·序》“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摄生’类”。辑《上古天真论》:“善养生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治外之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治内之道”;“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修身养性之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调于四时、象似日月、辨列星辰”等等养生法则。集《四气调神大论》一年四季养生方法;以及“顺、逆”正反两方面效应后果;结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之谓也”,《类经》注“此承前篇而言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因此,“治未病”重心主要在于预防疾病发生,即教导人们“摄生”,由自己把握和保护自己身体的健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并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维方式已经确立。

       《金匮要略》谓:“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5:11
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

       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有一首诗中写道“一眠万事了,无喜亦无恼,何物是真物,身在即为宝”。

       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

       3.践行“八字”诀,终生不懈:童心、蚁食、龟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蚁食,要少吃。现在许多人的问题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运动,食物堆积在身体里。龟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运动,锻炼身体。

       4.天天干洗面:先把手搓热,然后用手搓脸。每天早晨起床,反复做几十次。搓阳明经这个部位,气血运通。坚持干洗面,眼袋和皱纹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还见效。

       5.学会吐纳法: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里提出:“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吐气的时候,不能把嘴张得太大,要无声,长气,吐完为止。吐气的时候,根据每个字发音的不同,口型有轻微的变化,吐气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气出到最长。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达到胎吸。胎儿在母亲身体里,虽然没有呼吸,但也有生命,这就是胎吸。练气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来,去除一切杂念,进入状态。按照方法做完气之后,会发现满口生津,古书称“上池之水”,然后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不能随便吐掉,应做到“津常咽”。

       6.“三通”:我们现代人一直在不断地补,现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们体内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都是堵塞的结果。所以要把“补”改正为“通”。血脉要通、气要通和、心气要通、胃肠要通,要达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净,放得开。

       7.坚持勤动脑:不要以为养花、养草、养鱼,就是养生了,一点精神寄托都没有,衰老得反而快。马寅初70岁的时候开始学俄语,歌德80岁的时候写《浮士德》,陆游《渭南集》里很多气壮山河的诗词都是60岁以后写的。不要以为60岁就到晚年了。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1-27 15:21
       治未病主要指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治未病也不是时髦的语言文字和单纯的临床实践。临床运用更需要理论指导,建立未病治疗学科体系,让中医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动力所在。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摘自《南国早报》、《好搜百科》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2-14 21:15
冬季,这些蔬菜胜似补药
       在不同的季节里,选择蔬菜也有不同讲究。进入数九天以后,天气越发冷了,此时我们要吃什么蔬菜才能达到养生呢?在寒冷而又干燥的冬季,饮食的原则是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蔬菜如豆芽菜、菜花、胡萝卜、芹菜等。
      包心菜:    其维生素C 的含量是西红柿的3.5倍,钙的含量是黄瓜的2倍。包心菜还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锰,是人体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质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能促进人体物质代谢,十分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其多量维生素C 能增强肌体抗癌能力。
       南瓜:    南瓜皮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 、维生素K 和纤维素,南瓜心的胡萝卜素含量是果肉的5倍。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2-14 21:28
       小白菜:    中医认为,小白菜养胃和中,味苦微寒,通畅利胃。小白菜富含维生素C 和钙持,还含铁、磷、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等。还有洋白菜,即卷心菜,性味苦平,能益心肾,健脾胃,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止痛、促进愈合的作用。
       豆芽菜:    黄豆、绿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纳、磷、铁、钙等人体必需的饮食微量元素。豆生芽后,不但能保持原有的物质,而且增加了维生素的含量,有利于消除疲劳。豆芽中的叶绿素可以防治直肠癌。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2-14 21:45
       萝卜:    萝卜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C ,一定量的钙、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质、铁及其它维生素,还含有木质素、胆碱、氧化酶素、甘酶、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
       中医认为,萝卜性凉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小便不利等症。可见萝卜对调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秋后萝卜赛人参”之说,对秋季常见的消化不良、风热型感冒、扁桃体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另外,萝卜缨中的维生素K 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美国科学院提出的每日建议摄入量。而维生素C 达到建议摄入量的75%以上。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2-15 12:43
       莴笋:    莴笋肉质细嫩,生吃热炒均相宜。秋冬常吃莴笋,可增强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胆汁的分泌。莴笋中含钾是钠27倍,而且含有的维生素还有利于促进排尿,维持水平衡,对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莴笋中的含碘量高,这对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格发育会产生有利影响。莴笋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莴笋茎。莴笋饮食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参与牙釉质和牙本质的形成,参与骨骼的生长。除此之外,患咳嗽的人,多吃莴笋叶,还可平喘。
作者: 满山红叶时    时间: 2015-2-15 12:56
      芹菜: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平肝健胃,味甘辛无毒,富含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 、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多饮食,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并有祛痰作用。芹菜可与香干、肉丝等炒食,色彩鲜艳,味道清香。
       红薯:    系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 ,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摘自《钱江晚报》




欢迎光临 浑圆功网站 (http://hyszw.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