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网站

标题: 德是人身保护球 [打印本页]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5-2 15:25
标题: 德是人身保护球
             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如影随形,无处不在.作恶不殃,祖有一德。德尽则殃。为善不昌,袓有一殃,殃尽则昌。德是我们人身看不见的保护球。这个保护球的大小厚薄,取决于过去世的定量和现在人自已行为善恶业而变化,多数人不知道这个原理,以为自已的祸福穷通是向外求的因素。境的顺逆给心带来贪嗔,从而起惑造业,不信因果,把本有的大的保护球变小,小的变无,从而灾殃降临。过去练武之人,无不强调武德。古之圣哲仙佛英雄,无不以济人济物为本,无不以损已利人为正道。王老师也说求外不如求内。內心向善灭恶的转变是我们唯一依赖的善根。君子厚徳载物,徳是人生各行各类的基础。把关爱小孩的心用在老人身上,也是给德根灌溉。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被徳所保护。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5:37
将道理究竟透了,就变成了知识。如对错的成因。结晶。未来。未曾有。这些都是道理。他健立于对一个事的两面全圆观。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5:45
一个事的究竟境地,就像柔术。极至就成了青刚。产生了威德。究竟果地的刚像还不完全,至全之道,是天网。至中而无漏。
如佛家现在总是拿因果吓人。信不信,通常的对错就知道。青刚而入青冥,是无形。一个事和一个人一样。究竟到一个境地,就会以无形而结。  楞伽,就是楞枷。即有形,又无形。疏而不露。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5:50
我和师兄一样,也喜欢究竟。所以理解的较多一些。和兄一道写出来,就算共德吧,哈哈。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5:53
仨人所枢至理一至,都是无形之网。握无形之网而复中观。可以一体观。一点而周复。是为其枢。一息而全息是为相全。
也即所有一切都是实相,但又非实相。能无害而不害于人。则为冲和尚。教相因果论也是如此。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5:56
由清静入手,冶其神正。由守神一入,中其身心。身心一至。则思归。思归之心慈柔之本。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00
就象浑兄如今处处思归。以德入清。以清入正。是为慈柔之德。慈柔正德是为刚。刚仲。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00
更正一下。浑圆球兄。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01
就象浑圆球兄如今处处思归。以德入清。以清入正。是为慈柔之德。慈柔正德是为刚。刚仲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02
以小心之修,而规正思。思正而行端。这一点全世界之道理一至。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这个意思。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05
勇敢在于勇于不敢,勇于不敢则为至内。内圆外方。是为复全。如不复周全,必有勇无谋。力大而无用是因为见识上不周全。行动才次为其小。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10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小心而后有勇有谋。牟有谋义。牟比谋义远。牟为仲庸。如兄所言,处处小心为妙,慎行慎重。而慎重之下不失其从容,又为冲和之冲和。即处处以清静为中,而事物两端。离离离要,坐怀而周全,不出户而行远。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19
慎重而不失冷静就是孔德容。      容庄了,却非要从事理上去达磨个透。方可以达摩。因为有因,所以有果。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缴。常无,即静观。静观而有周到之行。静周是为中观之复。常有以观其缴,即现实之行动,现实之一切物相皆是原因原果之纷呈。
有,要有其思,有其行,有其果而复中观。能静其有,能有其静。是为中观。有行有思有动是现实之象,即如此,中观也是行,中观以复即周到之行。中观以复即周到之思念。观念形俱,一切事理环环而无碍。是为静靓之德。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20
如中观时,有一处不适,则心必执固于此,其它不失顾。至此适了,方才又生离故。要离,即不离其要。离其要,即不为要离之道。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24
报应如病。冲之不开,挥之不去,心痛身苦。唯清静安心而渐入两全。此为知止而后不怠。动静一得。
吃得不对,生活无节,做事不周。都会产生诸多杂乱结晶。这些结晶结到心里,由心影内,就形成了病。老伤不和。是气质不全之故。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28
人若执于环环之理,而智不能专。是为对错之分扰。对错本身,两都都不对。胜胜于一时,没有永远的胜者。德也如此。所以无论德与不德,皆有不常安之心。是为不德。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31
胜与败皆是害人之余。非把握之恒物。因果之解脱,在于慈柔。简约。不敢为天下先。柔冲于刚内,是为冲和。常思对错,胜败,即便德至,也不免生病,何故?  两者为次极。都是至病之余戾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32
谋道不谋食之心,即是中观之要。谋食之心,即胜败之心。德与不德之思。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35
如何能行与思皆仲牟尼?    如兄之慈柔。兄之简约。兄之不敢为天下先。复复静静。静静复复。复不离静 要不离离。
声行如巨而不失其仲。即静靓。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36
又把此静靓之平。而中观以禅。则一得如复。婵蝉鸣禅而无害。声色环环而无相。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43
纵观大者,钱财声色皆身外之物。唯持生机为其道。即是。胜败,德失。一是。德与不德。慈柔之心可以全故。慈柔简约。不敢为天下先。即,一,仲,  牟。  三者同义一事。孔老二,迦(周仲)牟(青冥)尼(冲和)。盘古老恒。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44
握住生机,一切皆可以以用成两全。若执于一物 则一物不能至全用。执于一相,则不能变身份以全行俱。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16:54
处机

将道理究竟透了,就变成了知识。如对错的成因。结晶。未来。未曾有。这些都是道理。他健立于对一个事的两面全圆观
一个事的究竟境地,就像柔术。极至就成了青刚。产生了威德。究竟果地的刚像还不完全,至全之道,是天网。至中而无漏。
如佛家现在总是拿因果吓人。信不信,通常的对错就知道。青刚而入青冥,是无形。一个事和一个人一样。究竟到一个境地,就会以无形而结。  楞伽,就是楞枷。即有形,又无形。疏而不露。
我和师兄一样,也喜欢究竟。所以理解的较多一些。和兄一道写出来,就算共德吧,哈哈。
仨人所枢至理一至,都是无形之网。握无形之网而复中观。可以一体观。一点而周复。是为其枢。一息而全息是为相全。
也即所有一切都是实相,但又非实相。能无害而不害于人。则为冲和尚。教相因果论也是如此。
由清静入手,冶其神正。由守神一入,中其身心。身心一至。则思归。思归之心慈柔之本。

就象浑圆球兄如今处处思归。以德入清。以清入正。是为慈柔之德。慈柔正德是为刚。刚仲
以小心之修,而规正思。思正而行端。这一点全世界之道理一至。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这个意思。
勇敢在于勇于不敢,勇于不敢则为至内。内圆外方。是为复全。如不复周全,必有勇无谋。力大而无用是因为见识上不周全。行动才次为其小。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小心而后有勇有谋。牟有谋义。牟比谋义远。牟为仲庸。如兄所言,处处小心为妙,慎行慎重。而慎重之下不失其从容,又为冲和之冲和。即处处以清静为中,而事物两端。离离离要,坐怀而周全,不出户而行远。
慎重而不失冷静就是孔德容。      容庄了,却非要从事理上去达磨个透。方可以达摩。因为有因,所以有果。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缴。常无,即静观。静观而有周到之行。静周是为中观之复。常有以观其缴,即现实之行动,现实之一切物相皆是原因原果之纷呈。
有,要有其思,有其行,有其果而复中观。能静其有,能有其静。是为中观。有行有思有动是现实之象,即如此,中观也是行,中观以复即周到之行。中观以复即周到之思念。观念形俱,一切事理环环而无碍。是为静靓之德。
如中观时,有一处不适,则心必执固于此,其它不失顾。至此适了,方才又生离故。要离,即不离其要。离其要,即不为要离之道。
报应如病。冲之不开,挥之不去,心痛身苦。唯清静安心而渐入两全。此为知止而后不怠。动静一得。
吃得不对,生活无节,做事不周。都会产生诸多杂乱结晶。这些结晶结到心里,由心影内,就形成了病。老伤不和。是气质不全之故。
人若执于环环之理,而智不能专。是为对错之分扰。对错本身,两都都不对。胜胜于一时,没有永远的胜者。德也如此。所以无论德与不德,皆有不常安之心。是为不德。
胜与败皆是害人之余。非把握之恒物。因果之解脱,在于慈柔。简约。不敢为天下先。柔冲于刚内,是为冲和。常思对错,胜败,即便德至,也不免生病,何故?  两者为次极。都是至病之余戾
谋道不谋食之心,即是中观之要。谋食之心,即胜败之心。德与不德之思。
如何能行与思皆仲牟尼?    如兄之慈柔。兄之简约。兄之不敢为天下先。复复静静。静静复复。复不离静 要不离离。
声行如巨而不失其仲。即静靓。
又把此静靓之平。而中观以禅。则一得如复。婵蝉鸣禅而无害。声色环环而无相。
纵观大者,钱财声色皆身外之物。唯持生机为其道。即是。胜败,德失。一是。德与不德。慈柔之心可以全故。慈柔简约。不敢为天下先。即,一,仲,  牟。  三者同义一事。孔老二,迦(周仲)牟(青冥)尼(冲和)。盘古老恒。
握住生机,一切皆可以以用成两全。若执于一物 则一物不能至全用。执于一相,则不能变身份以全行俱。


作者: 问鼎    时间: 2015-5-2 19:45
有些关点我还是疑惑,作恶不殃,祖有一德?为善不昌,祖有一殃?根据相对守衡原则,和因果的对应法则是不是和祖上毫无瓜葛!
作者: 问鼎    时间: 2015-5-2 19:48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15:45
一个事的究竟境地,就像柔术。极至就成了青刚。产生了威德。究竟果地的刚像还不完全,至全之道,是天网。至 ...

如佛家现在总是拿因果吓人。是不是打错字了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0:36
问鼎 发表于 2015-5-2 19:45
有些关点我还是疑惑,作恶不殃,祖有一德?为善不昌,祖有一殃?根据相对守衡原则,和因果的对应法则是不是 ...

对应来讲,作恶不殃,是为大德。祖为一德,即源有一正。枢本正之义。
何能做恶,也不殃呢?即无形之德。何谓之德呢?  即难见之德。孟子说,无道而有仁。无仁而有义。实际是道枢。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比如做一件事,在成功之前你很难解释。甚到会造成种种误会和错解。但唯把得正道。就且行去。也要受到一些非议和讽刺。在表面看来,所行之端是为一恶。不成功则视之为黑。这里讲的是在把握真理的情况下的一种坚持。即然如此何又能你证明你那一套是真理呐?  其实这也是经过层层失败和总结而得的一个不易的范畴。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0:43
为善不昌,祖有一殃?  即便一辈子做好事,也不能落个正名。这必然是之前做恶太甚。埋之太深。纵然燃灯,也不能照明的,其实并不多。因为人都是阴阳转换之物。一辈子做恶之极,其实他也有善面,只不过不易被人理解罢了。由其是直做坏事的人,恨死了,哪里还管他有没有正面?  直接一棍子摞倒方才解恨。待到一棍打死。方才知道原来这个恶人也有些怨屈哩!可是这又能怪谁呢。世事就是这样。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0:48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0:43
为善不昌,祖有一殃?  即便一辈子做好事,也不能落个正名。这必然是之前做恶太甚。埋之太深。纵然燃灯,也 ...

祖有一殃,即源有一殃。   祖即源本初意。   也可做祖上之余。家里世代都是才人。这个光荣不光荣?当然光荣。 这就是祖有一德。  而且由于这样,世人相对来讲对你的印相也不会太坏,如果你不是故意自毁,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的帮助会广一些。因为是祖上的关系网深故。事实上,我们有很多关系网都是源于父母积下的。走出来的。如果下一辈不懂得珍惜父母给我们架出来的这条网络,越走越死棒,很难想像会有光亮。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0:54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0:48
祖有一殃,即源有一殃。   祖即源本初意。   也可做祖上之余。家里世代都是才人。这个光荣不光荣?当然光 ...

相反如果祖上像周扒皮一样。一辈子光做骑压人的事,自己还挺怨。因为他比下人起得还要早还要累。
那么有了儿子,那些平日里受气的人就不会给以好眼色。当然如果这个儿子与众不同。当然会奇迹。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按常规出现。有一些出奇不意的事情也会经常发生。这也是祖德之故。原因是比如这个孩子不象扒皮像他妈。或像他爷爷。那么这个孩子就在当世就会与众不同。纵然会因为家道不济而受罪,也终有福德。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04
问鼎 发表于 2015-5-2 19:48
如佛家现在总是拿因果吓人。是不是打错字了

事实上是这样的。佛家也好,佛教也好,一旦对这个事情理解的不明朗,就会弄得烟雾迷漫。
   我们一生中所行所做。因果之上还有因果,事实上我们尽管以为是做对了但还会不可避免的伤害一些人。
  做对了。但实际上他也含有坏因。因果这个规律历来被解的实为广大。关系到一生。甚至子孙后代。但行一事,我们的信徒就指指点点,注意因果,小心断子绝孙。
   事实上他里面含的道理对不对呢,当然对,不然的话,为何连有识之士也难免要害怕呢。?
害怕是一回事,为何要害怕是一回事,大家应明白一件事,我们在实际情况里,离健康还有一段路。不可否认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相应的做一件事,不可避免的要落下一些余孽。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开明。他们不会那么老实的去深思,所以就只剩下害怕了。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08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04
事实上是这样的。佛家也好,佛教也好,一旦对这个事情理解的不明朗,就会弄得烟雾迷漫。
   我们一生中所 ...

所以这个东西不易有形而现。虽然因果诚正。但他确实是个精神枷锁。他使人进步,同时也会造成伤害。
你要求全,但看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很难全面观。毕竟现在不是战争年代,我们人和人之间没有那么大的仇恨非要弄到恨死的地步。所以慈柔以正两。周恩以怀远。是非常理智的行事方式。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14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08
所以这个东西不易有形而现。虽然因果诚正。但他确实是个精神枷锁。他使人进步,同时也会造成伤害。
你要 ...

人无害怕的心理则不能归正。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没有必搞得烟薰火燎。
反正做做错了事,就一定会不好过,对不对? 当然对。你拿了别人的东西,你以为别人不知道,你再拿一次试试。嘿!他还不知道,你再试一次。如果你从第一次就知道那是错的,就很可能会减少入狱的可能。但是当你屡试屡得,以为那是上天给你的福气。实际上福祸双倚。不能从正确道路出发,最终走出来的,必定会身心俱伤。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18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14
人无害怕的心理则不能归正。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没有必搞得烟薰火燎。
反正做做错了事,就一定会不好过, ...

相比之下,是前一个历害还是最后一个历害。你会说最后这个更损。为何会这样?  这就是因果。

或叫天网。
问题是我们要注重德智体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法律上,都有使人先明理再做事这一条。让每个就算不读书也能知道。做错了事,是不好的。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20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18
相比之下,是前一个历害还是最后一个历害。你会说最后这个更损。为何会这样?  这就是因果。

或叫天网 ...

你认为你一生没做过错事吗?并非如此,我们都会脸红。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会发现我们无形中在做恶。为何会这样呢?当我们不能探究其源时,就叫他无明因。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22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20
你认为你一生没做过错事吗?并非如此,我们都会脸红。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会发现我们无形中在做恶。为 ...

在外国,一些大士们胸前挂了金十字。尽管前半生(也即生前)都在做好事。可是还是会不停的去祈祷。这说明我们的无明因很历害。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24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22
在外国,一些大士们胸前挂了金十字。尽管前半生(也即生前)都在做好事。可是还是会不停的去祈祷。这说明 ...

如果我们不能以光明而释光明,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所谓的燃灯是为谁。其实他是自己。你信不信都是这样。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26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24
如果我们不能以光明而释光明,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所谓的燃灯是为谁。其实他是自己。你信不信都是这样。

如果我们不能以光明而释光明,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所谓的燃灯是为谁。其实他是为自己。你信不信都是这样。
让我们放下所的心理压力。笑一下吧。尽管我们错了。但我们只要心里还有台心灯,就不会害怕。
如果我们吓得连自己的心都不照见了,那么我们的一生都将在黑暗里----------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32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26
如果我们不能以光明而释光明,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所谓的燃灯是为谁。其实他是为自己。你信不信都是这样。
...

对,只有心灯常燃,我们就会问心无愧。不会无病呻吟。我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去说我们错了。因为只要我们的心里是光明的,没有理由不走正向光明的路-------但前题是,心里是否真的光明,没有没有真诚的对等自己。或者直接说,千万不要欺骗你自己,你没有必要去为别人负责。你对自己真正的负起一份责任。终将会以正枢正。以光明释光明。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32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1:32
对,只有心灯常燃,我们就会问心无愧。不会无病呻吟。我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去说我们错了。因为只要我们的心 ...

有没有真诚的对等自己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1:45
长命 发表于 2015-5-2 20:54
相反如果祖上像周扒皮一样。一辈子光做骑压人的事,自己还挺怨。因为他比下人起得还要早还要累。
那么有 ...

这个福德,就是就是能力。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2 22:00
处一

对应来讲,作恶不殃,是为大德。祖为一德,即源有一正。枢本正之义。
何能做恶,也不殃呢?即无形之德。何谓之德呢?  即难见之德。孟子说,无道而有仁。无仁而有义。实际是道枢。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比如做一件事,在成功之前你很难解释。甚到会造成种种误会和错解。但唯把得正道。就且行去。也要受到一些非议和讽刺。在表面看来,所行之端是为一恶。不成功则视之为黑。这里讲的是在把握真理的情况下的一种坚持。即然如此何又能你证明你那一套是真理呐?  其实这也是经过层层失败和总结而得的一个不易的范畴。
为善不昌,祖有一殃?  即便一辈子做好事,也不能落个正名。这必然是之前做恶太甚。埋之太深。纵然燃灯,也不能照明的,其实并不多。因为人都是阴阳转换之物。一辈子做恶之极,其实他也有善面,只不过不易被人理解罢了。由其是直做坏事的人,恨死了,哪里还管他有没有正面?  直接一棍子摞倒方才解恨。待到一棍打死。方才知道原来这个恶人也有些怨屈哩!可是这又能怪谁呢。世事就是这样。
祖有一殃,即源有一殃。   祖即源本初意。   也可做祖上之余。家里世代都是才人。这个光荣不光荣?当然光荣。 这就是祖有一德。  而且由于这样,世人相对来讲对你的印相也不会太坏,如果你不是故意自毁,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的帮助会广一些。因为是祖上的关系网深故。事实上,我们有很多关系网都是源于父母积下的。走出来的。如果下一辈不懂得珍惜父母给我们架出来的这条网络,越走越死棒,很难想像会有光亮。
相反如果祖上像周扒皮一样。一辈子光做骑压人的事,自己还挺怨。因为他比下人起得还要早还要累。
那么有了儿子,那些平日里受气的人就不会给以好眼色。当然如果这个儿子与众不同。当然会奇迹。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按常规出现。有一些出奇不意的事情也会经常发生。这也是祖德之故。原因是比如这个孩子不象扒皮像他妈。或像他爷爷。那么这个孩子就在当世就会与众不同。纵然会因为家道不济而受罪,也终有福德。

  事实上是这样的。佛家也好,佛教也好,一旦对这个事情理解的不明朗,就会弄得烟雾迷漫。
   我们一生中所行所做。因果之上还有因果,事实上我们尽管以为是做对了但还会不可避免的伤害一些人。
  做对了。但实际上他也含有坏因。因果这个规律历来被解的实为广大。关系到一生。甚至子孙后代。但行一事,我们的信徒就指指点点,注意因果,小心断子绝孙。
   事实上他里面含的道理对不对呢,当然对,不然的话,为何连有识之士也难免要害怕呢。?
害怕是一回事,为何要害怕是一回事,大家应明白一件事,我们在实际情况里,离健康还有一段路。不可否认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相应的做一件事,不可避免的要落下一些余孽。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开明。他们不会那么老实的去深思,所以就只剩下害怕了。   
所以这个东西不易有形而现。虽然因果诚正。但他确实是个精神枷锁。他使人进步,同时也会造成伤害。
你要求全,但看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很难全面观。毕竟现在不是战争年代,我们人和人之间没有那么大的仇恨非要弄到恨死的地步。所以慈柔以正两。周恩以怀远。是非常理智的行事方式。
比之下,是前一个历害还是最后一个历害。你会说最后这个更损。为何会这样?  这就是因果。

或叫天网。
问题是我们要注重德智体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法律上,都有使人先明理再做事这一条。让每个就算不读书也能知道。做错了事,是不好的。
你认为你一生没做过错事吗?并非如此,我们都会脸红。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会发现我们无形中在做恶。为何会这样呢?当我们不能探究其源时,就叫他无明因。
在外国,一些大士们胸前挂了金十字。尽管前半生(也即生前)都在做好事。可是还是会不停的去祈祷。这说明我们的无明因很历害。
如果我们不能以光明而释光明,就永远也不会知道所谓的燃灯是为谁。其实他是为自己。你信不信都是这样。你有能力成全自己,你才有能力成全别人。而成全别人的同时也是成全自己。都是一样的。
  让我们放下所的心理压力。笑一下吧。尽管我们错了。但我们只要心里还有台心灯,就不会害怕。
如果我们吓得连自己的心都不照见了,那么我们的一生都将在黑暗里----------
对,只有心灯常燃,我们就会问心无愧。不会无病呻吟。我们不会无缘无故的去说我们错了。因为只要我们的心里是光明的,没有理由不走正向光明的路-------但前题是,心里是否真的光明,没有没有真诚的对等自己。或者直接说,千万不要欺骗你自己,你没有必要去为别人负责。你对自己真正的负起一份责任。终将会以正枢正。以光明释光明。
有没有真诚的对待自己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1:35
德确是人的保护球。理解德的深义。与解脱之道不相斥   人体是一个球。天为一球。地又为一球。人体又本有三球。身外又有三球。三三周一。就是天人合一。   德 就是圆周理。德的深义是使人圆周到些。从而达到生的多福。
   重德是不分时间的。他没有时间限。因为德是种植于心中的事物。心内光明,心外则通照。通照之下无物不照,即燃灯。燃灯一事,大至共同。名义虽多,但实质一。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1:39
圆周律数,源于气质生发。气质生数量。数量生象源。三者无论先后,皆是次弟相成之事。得一,则二生。  德即得。  大得,即大德。得一为灵。得一即得道。此理源于内经修为。由心灯布气质,易气生精,易精生神。精神一至易周周易。就是盘古之易。宇宙之相易理,源于一身之推。一气之合。一心之应。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1:44
德之形成。即人之全真。德蕴得经。  得经以德得为首,得一为道。 道德与德道即阴阳。道德而得道是互易。 修道,即修德。
得小之为得物。得人,得法。但众得不如得道。道即相一。一开为二。孔二为仲,促牟为尼。此即身内经俱,而身心健康之本源。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1:46
长命 发表于 2015-5-3 11:44
德之形成。即人之全真。德蕴得经。  得经以德得为首,得一为道。 道德与德道即阴阳。道德而得道是互易。 修 ...

一开为二。孔二为仲,仲牟为尼。尼慈而冲和尚。是为不敢为天下先。慈柔是为天下正。慈柔即静相,孔德即静容。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1:53
中观内视,三通则能视于周全。内外无碍。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二字,即修敢。勇敢之上修。即孔德之容。
一开为二,即身内源一小宇。内视为开,一开为二,若大,若小,守一而一圆。守二为一身。能以一而布全,是为中观。
通常布施二字源于内经。布施,即内视。而内视守一,守一即燃灯。守一则可以开二。二开,容三。三容无不容,是为一身通观。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1:58
一身如宇,身内皆中,处一而玄,处机不二。即一珏。布施,即内照平衡,何能周全? 如如不动即是。心亮而照见,心静而五蕴空。心明而复杂一,心宽而容万有。万有一视,即中观空,空照明。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2:06
由身内经,而悟身外礼,是人类共识。
能得圆周者,绵绵若存。大成又若不成。为何如此呢?  成败,德失,都不是长久不易之象。人之一德,若不执中即刻便消。事之成败,稍有不甚,片刻便易。 所以周易周易,实是把握一周之提挈。所以,即有得,又无得,即布又无布。即动又似无动。是心不动。唯心不动则灯明。持经源而达变,是为动静一理。动之易万千,清静一。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5-3 12:11
清静是大象归。归而周圆。圆周而又能圆周易。是为正德。心之光明为首。所以释仲牟尼,即释光明。孔德之容,即照见五蕴皆空。冲和尚为道德。总约,孔德之容。




欢迎光临 浑圆功网站 (http://hyszw.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