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网站

标题: 童声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7-29 17:02
标题: 童声笔记
大家好,今天隆重纪念大成拳大师王斌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缅怀前辈,纪念先贤,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斌魁先生是中国武术界的精英,大成拳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衷诚捍卫了王芗芗先生的拳学思想,为继承传承意拳大成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出大批意拳精英,得意弟子有孙连兴、崔有成、王安平、其子王永祥、王永立、王永忠、及金启庄、常玉昆、陈宝泉、金启荣等等数十位意拳精英。
为纪念斌魁先诞辰九十周年之际,我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题:意拳雄风;为永祥、永立、永忠先生题:京门三杰。由于我搬家暂没找到原稿,临时只好请何耀军先生书。为纪念王斌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几天前我又请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原空七军副军长刘子贤将军题词:我首先向将军介绍王斌魁先生生平简介,王斌魁先生生于北京,学形意、练八卦,王斌魁先生1933年参加北平怀柔、密云古北口等地,抗日救国运动,后又在二十九军大刀队中任武术教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杀敌英雄。 1936年代表北平市,赴上海参加“全国六届运动会”,获得全国武术短兵器比赛第一名 。1940拜意拳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为师,学习意拳,1958年被北京军区聘为武术教练,是意拳第二代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为传播意拳,弘扬中华武术,功不可莫,我义母意拳大师王玉芳先生,生前多次赞扬斌魁先生父子为人忠厚仁义,意拳中枢。将军听后说:他是二十九军大刀队教练,二十九军大刀队在抗曰战场上大显神威,彰显中华民族的士气,今天又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写,说罢,将军挥笔题写题:大成雄风。好一个大成雄风。将军书法雄浑霸气,痛快淋沥,大有横扫千军之势!更有意思的是,在盖印时,把印盖到了,正在我惑时,将军说:盖到了,说明我到了,前来祝贺王先生一百周年。意拳又称大成拳,小辈初学练的是意拳,斌魁先生修为已达大成境界,赠他大成雄风,当然的、自然的,受之无愧! 我义母王玉芳先生在世时,我曾问过,我们门里为意拳,大成拳闹的沸沸扬扬,老爷子喜欢叫什么拳好?先生说当然叫大成拳好!夸谁不高兴吗,嘴里说学无止境,岂有大成。。。。
    好了,别不多讲,最后祝大家精诚团结,再创辉煌!谢谢出席活动的有王斌魁先生长女王永义女士、次子王永祥先生、三子王永立先生、四子王永忠先生,王斌魁先生弟子孙连兴先生、刘英林先生、常玉昆先生、金启荣先生、芮振华先生、王安平先生、王国强先生、程勤先生、吴绪佩先生等,王芗斋先生次女王玉芳女士三子金桐华先生、弟子王成先生,意拳第二代名家姚宗勋先生弟子魏王柱先先,意拳第二代名家于永年先生弟子于冠英先生,意拳第二代名家卜恩富先生弟子梁宝全先生,从学于多位意拳第二代名家的意拳第三代名家杨鸿尘先生,北京四民武术社周宝昆先生、关洪芹先生、崔玉京先生等,以及来自北京、河南、四川、江西等各省市的王斌魁先生弟子及再传弟子。
                                                    天石王成  2015.7.12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7-30 11:32
佛陀临终时告诉阿难:

   佛说:「我不摄受众,亦无所教命。汝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应依四念处而行。」

故事:
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后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腹泻。那时,因为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

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它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丘们有任何的遗命,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

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了,回答尊者阿难说:

「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么呢?如来从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岁的身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么好依靠的了。

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7-30 11:56
标题: 继承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5-7-30 12:55 编辑

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 

     专注 即定,定生静。静生慧,慧生周易。   由静定 生明觉。由明觉 生枢动。由枢动 生仪极。由仪极生方圆,由方圆生 无数。由无数谛生一阿僧祇。由阿僧祇谛生又无数。 独立不改,周行不怠。无从来,无从往。 本能如来。

祖师往后,由心而始,心经环形,形意双乘。六合而八极 十方而圆周。 心意化形,形神俱备。独立不改,天门启开。移而不动,周而静庄。子列列而奔于静靓。

     唯心唯空,唯空而生生不已。南来北乔,西去东归。形意俱化于无端。独立守神。块然独以其形立,长老而中驻。素问朗朗,声色五龙。五毫须弥,三十二端。端端列列,庄庄大奔。生生不己  寂寂成圆。隆基而清静,方圆而八荒。六合而俱开,形化而万全。

       生死有无,空色无住。来来往往  如于恒理。   代有生死而辈有顿渐。  一切新生,生于空无,唯心唯物,形意抟精。精神内守,呼吸于天然。 修身 齐家,治国。太平极于天下。
      诸经诸法,伦伦教化,始于端庄,源于大空。  无极而太,太极仪庄。孝庄而隆重。重而极轻,卦远而一周。
         
   岁月无情,生死理恒。如来而玄苦。慈悲而刚柔。  太苦极乐,如来庄列。  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恒河银银,寂莫沙洲。端端孝庄,列列而和尚。唯冷是爽。非泠非爽,是谓清静。静靓声色,悟能悟空。


     万物隆隆,唯美唯清。大人诚赤而恒发童声。 人老而童驻,形枯而髓于天真。 天真生诸巧。人人可以青如。声声童真,功德无量。
但凡恒理,千古以来,皆论以周易 ,执而能周,周而不离。诸法青于和平之涯。  一切皆须合乎科学,共于伦理。如此能久安而生清靓。  清靓之行,唯美唯真。效法于和平。恒不战争。是为天下一家之庄梦。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7-30 12:45
祝童真太极。经远而如驻。
作者: 万法归宗    时间: 2015-7-30 14:49
王斌魁先生是武术界的精英,意拳门的骄傲!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7-30 22:24
万法归宗 发表于 2015-7-30 14:49
王斌魁先生是武术界的精英,意拳门的骄傲!

         解脫的奥秘就在三十七道品四念处法门里.念心旡常,念受是苦,念法旡我,念身不净.主要对治世人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的四种颠倒见解.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戒为师,以觉为师,以苦为师.无事时,常多念佛,多站桩.对于净心净身必有受用.佛佛袓祖都是从戒定慧这个程序走过来的.
作者: 疯狂原始人    时间: 2015-7-31 16:12
童声 发表于 2015-7-30 11:32
佛陀临终时告诉阿难:

   佛说:「我不摄受众,亦无所教命。汝当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应依四念处 ...

谢谢师兄开示!我们应当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苦为师。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7-31 19:29
疯狂原始人 发表于 2015-7-31 16:12
谢谢师兄开示!我们应当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苦为师。

       不敢言开示.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实证实修的人来为大家指导.可以让人少走弯路.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8-1 11:26
在学佛法的过程中,闻、思、修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龙树在《致国王书》中说:‘合理的闻思,使驱入正修。’学佛是一种改变思想认识,改造心理,提高品德素质,开发真善智慧的一个自我完善的系统工程。学佛不能单靠盲目的信仰和热情,要靠闻、思、修的智慧和相应的实修行为。学佛的修炼实践要依靠复杂高深的知识素质,这种知识不是来自神灵的启示,也不是来自不学无术的盲修瞎炼,而是来自合乎规律的闻思途径。闻指听闻讲经说法,或阅读经、论等,思指反复思考听或读的内容,修指实践、落实所听、所读、所思的佛法。通过合理的闻思修可以生出闻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三种智慧。这三种智慧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闻得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正确的闻得智和思得智,也将不会有正确的修得智。因此,对真正学佛的人来说,在闻思修三个环节中缺乏任何一个环节,也实现不了解脱、成佛的愿望。(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以上是从网上摘自对闻、思、修的解释,我想补充几点:
1、闻法可得闻慧,不仅是对学佛人而言,对学道、学儒、学习所有专业知识而言,闻法,都是第一步,闻到正确的法门,的确也需要一些机缘,就经书而言,也有好多是伪经,所以,可进行第二步,思慧。
2、思,是指思考、思辩、质疑、存疑等思虑的过程,对所闻到的法门,不盲目崇拜、不搞个人迷信,而是对其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大胆存疑,打破权威,如此可生思慧,进而生起探究验证此理论的动机,那就需要进行第三步,修慧。
3、修,就是实践,修行,验证,对前二步所闻的法、思考后而有疑虑的法,通过亲身的实践进行大胆的尝试与体验,如此,便可以破除之前产生的疑惑, 或者验证疑惑的真实性。闻、思、修三步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第三步,不通过实践,前二步都会成为纸上谈兵,所以,这一步是自力,不是他力,在整个修炼过程中,自力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如果特别依赖于别人的加持,那会降低自主的能力,就象温室的花朵一样,见不得风雨,终不能成大器。
4、修炼要走过这三步,有些人可能只走了第一步就不再深入了,闻了法,便不经思虑与质疑,便盲目崇拜,以为信了就成了,就有了果位什么的,那么这种信,只能是迷信,未经过思考与亲身实践验证而一闻便信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讲,这便是盲目崇拜与迷信,迷信二字,便是未得验证的信,迷信后,往往会信以为真,并将此信误导给他人,影响力往往也颇深,这是修炼人需要特别注意的。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1 12:55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5-8-1 13:53 编辑

修正法,别无他法。唯有从内心开始,形 意合一。
之所以说人世间是一个绝好的练场 ,是因为人间的不平,风雨。坎坷。 还有误会。错误。甚至是罪过,这都叫菩提。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说, 烦恼和菩提没有分别。是烦恼还是菩提,原在一念之间。其次更重要的说明,修炼不在他方。在眼前。我们能化解误会。和风雨。这些都是一种达摩。  更更重要的一点,是  阴阳关系。佛 儒道,三家,都在以不同的语言来揭示阴阳关系。他们虽然语言 形式不一。但要达到的目的 是一样的。

      生活,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考验,赖惰。误会别人,心里不平恒。做事不恭。生在那里,秘藉就在哪里。  很普通。
一个人生活多年,最不愿意的事情,就是误会别人,和为别人所误会。但是这种事情却时时常发生。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人间的菩提树是运动的形式。还有比这个理珍贵的吗?  现在可以确切的说,没有了,以不后不有,将来不会有。永远也不会有。

    在我们的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误会。所以一切修法历都都一张,理解别人,不管别人心里亮不亮,先把自己的心亮起来。这样才能看的清楚,那里有灯光,哪有黑暗。假若自己这一块是黑暗的,那还说什么呢。又能看得到多少光亮呢。
普通人第一,是要眼亮。这是普通的道理。自己的眼睛得了白内障。或近视眼,看什么都是花花的,好个花花世界啊。对吧!
     所以最普通的常理,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自己的眼晴。这样才能减少误会。即便是这样误会也不会断,误会不会断,烦恼就不会消。烦恼不消,菩提不失。 这是最根根本的阴阳关系。
     即便是最伟大的人,他也有性格。何况是普通人。我们即便是长修了好几十年,也免不了放不下,想不开,看不到,做不来。
也难免小心眼,火冒高三。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菩提根。我们之所以会成长,会升华,是因为菩提根不断。每时每刻都是一种善知识的积累。生活告诉我们。每一种生活的考验,都是一种升华的机会,人生不一定要靠成功来平恒自己的内心。失败同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非常道。
      有人说,好家伙炼了几十年了 性子还这么烈。回答是 烈火不可却。时机不可失,当时机与烈火重合时,就是三昧产生之机。  就是凡事要把握时机,即然己经是成长了,就是学会把握时机,把握火候。不可以随便心理不平恒。也不可以随便去怨恨别人。你又没做亏心事,为什么总是把别人看得那么没有人样呢,如果自己的眼晴没有问题,就只能从心理去找找看,试着将自己的心态放正,放稳。放平恒。这样,你的眼睛无论有没有智慧,首先他会看得清。看得更明白一些。以前看别人都是鬼,除了自己,全天下的人都没人样儿,就自己长的好。自己的心放正了,清静,放平恒了,心平气和了,再来看,哇!!了不得,天下一片睛空。一片光明。人人头上都似乎有着佛道一样的光环----------------我们无论怎么说,就是在修这点点的差别。这种差别不在别人身上,他在自己心里。
       再来说一下。贼 这个问题。有一个电影叫《天下无贼》。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上,都怕丢东西,都怕失去什么,都怕一不小心被别人愉了什么东西。   有人说,你怎么老谈这个问题。你不恶心吗。除非是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回答是,我也恶心。我也恨他们。但是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一生,从小到大,要说自己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这一点恐怕都要脸红。
     但有一点,小孩子可以原谅,即然成长了,长大了,就要管好自己。千万要惕励自己的内心。做一个有光亮的人。无论别人怎么说你,怎么看你。怎么去误会你。
      我们为什么总是谈这个问题呢?  是因为我看到了天下人人自危的一面,我们生活在个世上,无时无刻不在担心会丢东西。会一不小心被别人拿走了什么。且不说别人,自己丢了东西着不着急,难不难过?   即然自己有同样的痛苦   那么看看天下的人,是何等的难过吧。
       自从母亲去世以后,我便一个人过,我突然之间忘了自己还是一个男人。哪也不敢去了。以前的时候胆子就不怎么大。现在更变加利起来。走到哪都怕给人带来麻烦。我去大商场散心。商场的大喇八里 不停的提醒大家,小心小愉。看好自己的东西,我一时间之间突然变得紧张异常,忘了自己还是一个己经成年人的男人。我没有做亏心事,为什么会这么紧张。我不停的问自己,原来,这就是孤独病。过年了,我走在街上,突然之间觉的自己象过街老鼠。觉得自己是那么的不应生存在这个世上。   小时候由于先天不足,没少给家里添乱。我亲大娘性子直烈,又看我不起,只要见到我就说我是多余。幸亏他和我们不住一起 每年只来一两次,一生之中算一算也没说太多------------------
       我在另一个商场散心,突然看见便衣大哥那双要吃人似的双眼, 吓的我差点昏倒。我急忙离开-------
     我时常想,我这一生。人笨的可以,小时候小伙伴们上树,上房 跟小猫似的利索。我却笨的象个猪。每次都闹笑话。幸好那时都天真一片,再说我也不傻。所以没有遇到不公平的对待。----------
      今天,我一个人过,即然没有亏心事,为什么还会那么紧张。那么无措?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人自危的那种现实。生活中人人自危。每一个都在防着什么?   当然谁也不愿意别人叫自己是贼。要说这个世界真是能人很多。那些盗先生们,怎么就天生的心理素质那么好,他们不用炼。也不会去训。象有特异功能一样。隐身于人海之中。拿了别人的东西,却让人去承担被失主误会。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1 14:00
标题: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5-8-1 14:58 编辑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可能是贼。这是因为人人在自危。心 和物都有丢失的可能性存在于每时每刻。 这样我们便每个人都不能放心。不能幸福,当然也不能平安。
        我们不能放下这种警觉心。一刻也不能。是因为每时每刻都会有人丢失东西。以前的缴枪。有人不理解。其实就是为大伙的平安着想。看看有了枪之后多的危险。你就可以理解,和平是多么的重要了。
      现在国家提倡练武。练武的人不但要保住那份刚强,最重要的还要有德。当然没德也可以。但是你千万别忘了,警察不但有点武功,还有枪。不信就试试看谁的家伙硬!不让你有枪,就是怕你会做错事。会后悔一辈子。想一想这是不是为我们老百姓好呢?  我们人人都应感到幸福,生活在这样一个光明的社会里,是何等的幸福。
  
     我们把话题拉近一点,再近一点,说修炼。为什么要修炼呢?   这是针对于生活而言的。修如不是有烦恼存在。有警觉心须要去安慰和保持。 我们的修又修什么呢?    修健康,修力量。修平恒。可是这些都是一 至的。他们不矛盾。没有菩提根。我们的证果又在哪里?   所以说,动静,阴阳。开合,机会。这都是由生活本身产生的一种人的提升过程 我们的能力,智慧都从这里获得。

        没有什么地方比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启发更大。更全面。更周到。一个人在辟静的地方久了,就一定想要到人多物广的地方去看看,去体会一下。
    不用说别处,就是一个人在家里呆的时间稍长一点,再一出门,就觉得不自在。拘的紧。这是因为我们人的一生,都是要悟一种平恒态。心理要平恒。生活也要平恒。动静也要平恒。这样才可以慢慢的去理解阴阳的平恒。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上大学,上了很多年,可是知道知识却不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一些在社会上年深历广的老前辈。他们也没上过什么学,写出字来,说出话来,那么的有理,那么的有章。那么的美妙。这就是非常道。很多东西,都是生活所赋。在生活中慢慢的体验,达摩。这样久了,人就会变的有智慧。
     我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但是每一个人的性格过于自我,都会变得很固执。虽然性格不一样,但一但产生过份的自我化,就会一样的固执。他们会变成同一类人。那种美好的心灵,可以从清静处获取。可以从生活中获取。清静和生活是一刻也不能相离的整体事物。     结果就是我们不能变成固执的人。每时每刻都面临着一种考验,都在提醒我们不可以固执。不可以懒散。不可以任性。如果你修炼的态度正确的理解这一过程,你就会发现。这 就是内修所须要的一种心理的素养。和那种把握时机的力度。这种源于生活本身的整体学识。就叫文明,或叫善知识。简约大学,括名, 道。

       我们更应珍惜时间,这是我对己说的,我不断的对自己说。但还会不断的不听话。这是因为我们人都须不断的自我修炼。
在我们的一生中,好时光并不多。能利用时间就更少。人和人所生活的环境又都不同,很多人会在生活中变得有心而无力,有力又无心。这样的错踪复杂的变易,产生了平庸。我们有些人纵然是有些天份,但未必都是名人。这是个现实。
      
     历来的正修,无论如何的曲折多变,都是生活。清静和复杂,就是烦恼和菩提的关系。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名利   金钱这些东西重不重要?重要。他是生活所一定要有的。但是纵观历史,人的消亡毁灭 腐败。都是名利造成的。即然是那么须要他,又让他给毁成这个样子。  无论我们是隐修也好,是在世也好。总得要吃东西。不吃东西,喝气。那气也不是白给的。   所以啊,人生这个修场最为周易。最为周礼,最为全科。最为实际。 弄得不好,就会毁掉一生,弄好了,就是一生幸福。善恶本来没有区别,源在一念之间。如幻如影。这就是火候。能善于此,内修就顺理成章。
      生十有三,死十有三。就是死即是生,生即是死。我们生在哪里,那里就是道场。哪里就是我们能够生活下去的地方。 能够成就我们的地方。
       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 影。当作是如观。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1 21:40
长命 发表于 2015-8-1 14:00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可能是贼。这是因为人人在自危。心 和物都有丢失的可能性存在于每时每刻。 这样我们 ...

       灵蛇乘雾,终为土灰.一个人花毕生的精力把自已炼成一头狮子,也敌不过枪炮.悟空为什么打不死白骨精.集诸佛的力量也杀不死一只蚂蚁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相的灭亡,能量不会灭亡,换一个身子又来了.魔害人是为了利已.魔要是知道利人也能利巳.转念就会成佛.金刚经反复强调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着相.要真切的观照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 12:17
浑圆球 发表于 2015-8-1 21:40
灵蛇乘雾,终为土灰.一个人花毕生的精力把自已炼成一头狮子,也敌不过枪炮.悟空为什么打不死白骨精. ...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2 13:12
长命 发表于 2015-8-2 12:17

      佛法最根本是要人生起菩提心.一个生起菩提心的人.他走到哪里都是净土.即使他造了入地狱的业,此业近期也不会成熟,也要过很久才能成熟.而一旦生起菩提心,金刚地狱也关不住他.众生的痛苦烦恼都是自已造的.地犾的栅栏也是自已设的.凡夫视因果为儿戏.畏果不畏因.菩萨畏因不畏果.宗喀巴大师说,我的见解比虚空高,但我取舍的因果比面粉细.通过循业发现.六道轮回是战场,敌人是自已.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 16:07
浑圆球 发表于 2015-8-2 13:12
佛法最根本是要人生起菩提心.一个生起菩提心的人.他走到哪里都是净土.即使他造了入地狱的业,此业近 ...

     哈哈,愿浑圆球师兄,快乐如如。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2 18:16
长命 发表于 2015-8-2 16:07
哈哈,愿浑圆球师兄,快乐如如。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8-6 13:53
从网上搜到一篇:
格物致知当如何解?
        王阳明(《传习录》卷三)摘錄:        『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能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於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主宰一正,则发窍於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於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於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援动处才可着力也。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        
        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如意在於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於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於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於正也。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丶舜,正在此也。』
        (《传习录》卷三) 格物:对某一事物进行较彻底的研究;致知:通过对事物的研究从而彻底了解这一事物的所有内涵和外延。        格物与致知是儒者对自身修养的最基本的两个阶段。只有具有了格物与致知的能力之后,方能步入“诚意”与“正心”这一阶段;再然后是“修身”与“齐家”,最后的阶段是“治国”与“平天下”,那可不是一般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一般而言,古人七岁入学,在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童蒙书籍之后,塾师们便可以开始对他们进行看似无意识,其实是有意识的格物引导了。例如他捉一只田蛙放在桌上,告诉大家这叫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说明此物小时叫蝌蚪,天寒则冬眠于泥中,上人餐桌则又改叫田鸡,当他发现大家对此物感兴趣之后,再引几句古人咏蛙的诗句出来给大家加深印象,例如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韩愈的“长令人吏远趋走,已有蛙黾助狼藉”、白居易的“水鸟投檐宿,泥蛙入户跳”、欧阳修的“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之类,最后还会引导你以古人为榜样,也作一首咏蛙的诗词出来,到了这个时候,才拙智劣者与聪慧明决者就显出高下之分来了,庸劣者可能喁喁半晌而无所得,敏捷者则每有佳句随口而出,例如明代奸相严嵩的一首咏蛙就很出名:“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能不能够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格物,这是古代衡量一个塾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8-7 08:51
从百度百科中查阅“宗教信仰”,其中有这么一段:
      宗教信仰意味着信仰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的选择、价值标准的选择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选择。信仰就是宁采取信,而不采取不信;宁采取信赖,而不采取不信赖;宁采取知识,而不采取无知;信仰的意思是在信与不信、误信、迷信之间,作适当的抉择。在宗教层次,人具有更大的综合能力来排除不想面对的意识——可以放弃日常的经验、科学的证据和令人信服的真理,也可以放弃自我、自信和世俗的生活,信仰者完全根据自己所选择的确信来解释一切。宗教信念并不完全依赖于在宇宙结构中或在人的经验过程中对发现的论据的推断,而是依赖于对环境作用的无意识的解释,在以这种方式解释中,信仰者在作一个基本的认知选择,因而也在冒险——冒最大错误的险。因为在继续以这种方式解释中,一个人是靠信、而非靠见而生活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7 21:45
童声 发表于 2015-8-7 08:51
从百度百科中查阅“宗教信仰”,其中有这么一段:
      宗教信仰意味着信仰者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理解的选择 ...

      依附别人白话的理论而不能理解,却又要盲崇与模仿是为迷信.如能真切地理解参透.理论联系实践,是谓智信.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信的理解深浅不一,那么效果就不一样.见解也是如此,佛门中说宁愿破戒,也不能破见.破戒是不能抵制诱惑.而破见则是方向的错误.前者通过忏悔还能契入正道,后者却容易一条道走到黑.破除五种不正确的见,是为破除见惑.见惑分別为邪见,边见,身见,见取见,禁见取见.此五种不正确的见又叫五使.细分为八十一品.为什么叫五使呢.比喻为魔王的五个使者.魔王的宫殿是由众生的妄想与执着铸就.行者的禅定能震裂魔宫.所以魔才会干扰修行人.佛弟子增加一个,魔王的弟子就会少一个.放生和站桩看似凤马牛不相及.这里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7 22:21
浑圆球 发表于 2015-8-7 21:45
依附别人白话的理论而不能理解,却又要盲崇与模仿是为迷信.如能真切地理解参透.理论联系实践,是谓智 ...

     以上文字不针对任何人,是由感而发.以前别人总是说魔喜欢干扰修行人,其实修行人不知觉的干扰了魔.网上站桩的朋友,可以做一个勇敢的游戏.可以很快就验证有无隐形众生.如果一个业障重的人,初次放生,或者先放生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在平日的生活中会有诸多不顺.这种种的不顺,其实就是魔的干扰,他不希望你解脱.你一放手,干扰就会没有了.如果你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排除一切别人的冷嘲热讽.坚持走下去,就能感受到善磁场的加持.会得到诸多不可思议的感应.中脉也能贯通.色身也能健康,财运也会改善.魔是不敢加害有护法的人.还有一点,一提到放生,人们就会以为要花很多钱.其实一分钱不花也可以放生.在河边行走,如有螺蛳遗失在河边,可以用树枝拔下河.夏天高温,如有蚯蚓爬到水泥地上,容易被太阳晒死,也可以用树枝把它垗到草地里.掉入水塘的蚂蚁也可以救上来.粘在蛛网上的活虫可以拿下来.不住相放生,天长日久,其福报定会暗中滋长.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8-8 08:43
本帖最后由 童声 于 2015-8-8 08:46 编辑

放生一事,如何成为真正的放生,取决于自己的初心,此刻并无求得回报、福报的想法存在,正如你所述,只是看到螺蛳、蚯蚓、蚂蚁等感觉可怜、不忍其受伤害,只此一念而已,此时放生,则为因初心所发而放生,是为真正的放生。但若人云亦云,看到人家这样放生,知道放生可以得到福报,为得福报也学着人家去放生,则动机并不纯正,这种放生也无得到福报的可能。即如道德经所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8 11:03
童声 发表于 2015-8-8 08:43
放生一事,如何成为真正的放生,取决于自己的初心,此刻并无求得回报、福报的想法存在,正如你所述,只是看 ...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初放生人一下子要做到三轮体空,非放弃不可.读诵大乘经典也是如此,先只要去做,贪心求道也可以化为精进的资粮.烦恼和菩堤是一体两面.其实圣人才是真正的大盗.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读了几百遍金刚经,才明白一句话.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开启了实相智慧才能生起菩堤心.而智慧的开启,又需要由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而来.没有福报,智慧是很难得到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来都不舍穿针之福.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9 21:59
浑圆球 发表于 2015-8-8 11:03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初放生人一下子要做到三轮体空,非放弃不可.读诵大乘经典也是如此,先只要去做 ...

     功夫与大道,就象是芝麻与西瓜.站桩人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丟了西瓜.当然站桩是追求一个超级健康的体魄.有了好身体,才能谈到利益众生.福德圆满.业障消尽.才可以离开这大幻化网.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8-10 09:48
《华严经》:“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为人宣讲外道典籍,是因为有些人暂时不能信佛。只能为其说他能接受的典籍,令得利益。
有多少人能一生下来就立即接受佛法呢?
对于这部分暂时不能信佛的众生,当然不能舍弃,先结个善缘,将来机缘成熟再讲佛法,必然获益无量了。

---------这是有人对“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解释。这里建议请注意几点:
1、修道是“为道日损”,损欲方能证道,加欲只能添加更多的烦恼,以欲勾牵,欲将更盛,与证道之途相左;
2、对有些人暂且以欲勾牵,要看勾牵人的道行,是否能把握住勾牵的分寸,是否能在合适的时机,即刻令其损欲而转智,否则,就易双双陷入欲中而不能自拔的状态。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10 22:33
童声 发表于 2015-8-10 09:48
《华严经》:“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为人宣讲外道典籍,是因为有些人暂时不能信佛。只能为其说他能接 ...

        楼主说的好,欲不能掌控好,师傅会带着徒弟一起坠入三恶道.就象我们平时开汽车一样,时时都要有警觉性,为了到达目的地,不知要踩多少次刹车.无福时要培福,福报大了不能把握自已的欲望.这是有漏.是无止尽的轮回.修道人在红尘中历练.要时常反省自己,在起心动念之处是否有私欲,邪念.两手互洗,方得清净,两灯互照方得光明.要学会看护我们的心.一定要有正思维.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17 06:48
浑圆球 发表于 2015-8-8 11:03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初放生人一下子要做到三轮体空,非放弃不可.读诵大乘经典也是如此,先只要去做 ...

      更正这句话是出之于心经.这两部经我是连在一起读的.希望能不搞混淆.谢谢.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2:52
浑圆球 发表于 2015-8-17 06:48
更正这句话是出之于心经.这两部经我是连在一起读的.希望能不搞混淆.谢谢.

人都说,修炼是消极的,其实不然。消极思想 源于宗教的不良诱导。   人生于健康的渴求从来都是自主革命式的。
本身源于自主意识。首先要能认识自我。而后把握自我。从而谓之内圆周。把握自我,谓之阴阳。认识世界,谓之提挈天地。而这两种极且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广成。
    三真在原理上 都是一至的。  空 是为本源,有与无是为仪生。  所以 有与无,动与静,阴与阳。都是互相作用的。  真理取清 白 宁静以为其正。  实则是通澈其底。而归其本原。由本原之把握 次生不怠。是为道枢。   
     空 即无极,空色,即太极,动静是为两仪。  空色开合,是为四象。    所以  以中则为其宁守。以须弥为其山丘。以不周为其周山。以至诚为其全息。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04
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阴阳和气  和气归于无 无生无有。无有 次生 有无。所以道者,反之动。是为其至。

无为之法,待要修去,皆要以有法为无法之阶。有法不怠,无法不执。是为两仪之动静。开合之机要。处机则窍开。不二,则能圆周。
是为动,是为不动。有相 是为无相。有物是为观心。所以谓之不二。不二则能二三之珏马。

    他人总说,空。   佛讲四大皆空,道讲无为。 儒讲清规 清规于静宁。是为空无     大千世界大千者,各式,各样。 名为大千者。又复三千 是为圆周。  三千实为之大,道大,人大,何以人大?  无人则无识别,无识则无心论。天再大,也将复无有之虚幻。所以世界之最 以人为大。以己为小,以众为大。以己为大,以外为小,以外为大,以己为微。是为法则更替。原本不出于一二。却环环无端次生万端。是为其最。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10
即以了空,则负阴而抱之实际。冲气以为其和。是为其生。  空为无,生为有。生无生有,复归于有无。是为其反复奇妖。
反复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为反复。  即知其正,而次无其诡 无常 是为奇妖。  大千之三千即。以形为几何,以质,为其气质。
以相 为其大象。以人,为其真人。以心 为其心高远。高远而无傲 是为真。心高而气傲则复归尘土。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14
儒家说一。一则力齐,物齐,其实为心一。心一即三千大。三千大则万事毕。
所以 大千之最者,次生道,二生佛,三生儒。卦生文书 文书布施普贤之实,普贤者,中观音之环视。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17
以心观心,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以三千观大千,三千者,一为精 二为气,三神,三者圆周 次生迁移,万物, 空于色 色于空,无为而无不为。至诚又全息。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19
奇妖之最者,是为万物之成。观万物如观无有。无有不尽。终生不穷。  奇妖者,大千为宇运,三千为人生。是为千迁 纤于无有。没收于空。 是为莫大。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22
善复 而后能奇妖,奇妖之大  为其圆 为其周。为是转丸。丸者,丹。丹相几何。几何于重重周复。独立不改,周行不怠,是为丹丘生。壶三千。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29
人求丹者,皆以为其为物,其为质,其为文殊。以质论形,以心达观 以观其物成。 成物何以守?  所以丹者,收聚无常  大小相继,前后相随。相随心生,相由心灭。   丹之成者,似石坚,似无端,实为开窍之最。开窍聚本,即开即合。即实即虚, 所以质于无形。其环其大,身 天 地,宇   而小心唯是者,不可永久 只可为机要尔。得机即窍缴。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30
无窍不为丹,无空不为实。所以处机而丘耀,不二而马珏烈。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35
得其坚实能持否,答,能持。而不可执。得其相能持否,答能持而不可执。所以处处以善复 以奇妖为其易大。是为广成。

窍开 即为窍合,窍通于三千,三千 道大。 即开即合,主持而不有。

开一窍 损一元,所以开即善复,而小心却又不可久长。  开合  动静   阴阳, 处处为其夫妻之合尔。混混次生。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55

善复



人都说,修炼是消极的,其实不然。消极思想 源于宗教的不良诱导。   人生于健康的渴求从来都是自主革命式的。
本身源于自主意识。首先要能认识自我。而后把握自我。从而谓之内圆周。把握自我,谓之阴阳。认识世界,谓之提挈天地。而这两种极且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广成。
    三真在原理上 都是一至的。  空 是为本源,有与无是为仪生。  所以 有与无,动与静,阴与阳。都是互相作用的。  真理取清 白 宁静以为其正。  实则是通澈其底。而归其本原。由本原之把握 次生不怠。是为道枢。   
      空 即无极,空色,即太极,动静是为两仪。  空色开合,是为四象。    所以  以中则为其宁守。以须弥为其山丘。以不周为其周山。以至诚为其全息。
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阴阳和气  和气归于无 无生无有。无有 次生 有无。所以道者,反之动。是为其至。

无为之法,待要修去,皆要以有法为无法之阶。有法不怠,无法不执。是为两仪之动静。开合之机要。处机则窍开。不二,则能圆周。
是为动,是为不动。有相 是为无相。有物是为观心。所以谓之不二。不二则能二三之珏马。

    他人总说,空。   佛讲四大皆空,道讲无为。 儒讲清规 清规于静宁。是为空无     大千世界大千者,各式,各样。 名为大千者。又复三千 是为圆周。  三千实为之大,道大,人大,何以人大?  无人则无识别,无识则无心论。天再大,也将复无有之虚幻。所以世界之最 以人为大。以己为小,以众为大。以己为大,以外为小,以外为大,以己为微。是为法则更替。原本不出于一二。却环环无端次生万端。是为其最。
即以了空,则负阴而抱之实际。冲气以为其和。是为其生。  空为无,生为有。生无生有,复归于有无。是为其反复奇妖。
反复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为反复。  即知其正,而次无其诡 无常 是为奇妖。  大千之三千即。以形为几何,以质,为其气质。
以相 为其大象。以人,为其真人。以心 为其心高远。高远而无傲 是为真。心高而气傲则复归尘土。
儒家说一。一则力齐,物齐,其实为心一。心一即三千大。三千大则万事毕。
所以 大千之最者,次生道,二生佛,三生儒。卦生文书 文书布施普贤之实,普贤者,中观音之环视。
以心观心,以身观身 以家观家。以三千观大千,三千者,一为精 二为气,三神,三者圆周 次生迁移,万物, 空于色 色于空,无为而无不为。至诚又全息。
奇妖之最者,是为万物之成。观万物如观无有。无有不尽。终生不穷。  奇妖者,大千为宇运,三千为人生。是为千迁 纤于无有。没收于空。 是为莫大。
善复 而后能奇妖,奇妖之大  为其圆 为其周。为是转丸。丸者,丹。丹相几何。几何于重重周复。独立不改,周行不怠,是为丹丘生。壶三千。
人求丹者,皆以为其为物,其为质,其为文殊。以质论形,以心达观 以观其物成。 成物何以守?  所以丹者,收聚无常  大小相继,前后相随。相随心生,相由心灭。   丹之成者,似石坚,似无端,实为开窍之最。开窍聚本,即开即合。即实即虚, 所以质于无形。其环其大,身 天 地,宇   而小心唯是者,不可永久 只可为机要尔。得机即窍缴。
无窍不为丹,无空不为实。所以处机而丘耀,不二而马珏烈。
得其坚实能持否,答,能持。而不可执。得其相能持否,答能持而不可执。所以处处以善复 以奇妖为其易大。是为广成。

窍开 即为窍合,窍通于三千,三千 道大。 即开即合,主持而不有。

开一窍 损一元,所以开即善复,而小心却又不可久长。  开合  动静   阴阳, 处处为其夫妻之合尔。混混次生。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3:58
注,儒讲清规,  清规 即宁 即静,无太生,即形意成  仪式端。清规又以冷而正居。形寂而孤正,是为清规。人间正道是苍桑 看似无情却有情。就是善复 而后 之奇妖环数。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2 14:17
2015年,8月 22日 定稿于 田间地头。
作者: 浑圆球    时间: 2015-8-22 14:40
长命 发表于 2015-8-22 14:17
2015年,8月 22日 定稿于 田间地头。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者: 长命    时间: 2015-8-23 12:46
浑圆球 发表于 2015-8-22 14:40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作者: 童声    时间: 2015-8-30 08:38
       站桩时,好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站桩几个小时都没有上功,而决定要下桩时,此刻功感突然间来了,这是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决定要下桩时,心放下了对所求的渴望,那个时刻不再有刻意的想法,而当心真正放下之时,天地人之间的通道就畅通无阻了,其实本来就是畅通的,只是自我在其中铺设了障碍而已,去除了障碍,天地人就合一了,状态立马就变化了。
       从站桩这个例子中,可以推演到做一切事情,都不需刻意去做,有为的成份加入的越少,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作者: 庄德建    时间: 2015-8-30 10:21
童声 发表于 2015-8-30 08:38
站桩时,好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站桩几个小时都没有上功,而决定要下桩时,此刻功感突然间来了,这 ...

这就是执着了。应该是先收再放。
作者: 问鼎    时间: 2015-8-30 12:55
童声 发表于 2015-8-30 08:38
站桩时,好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站桩几个小时都没有上功,而决定要下桩时,此刻功感突然间来了,这 ...

这怎么会下桩时才有功感?一般来讲、一动意身上就有微微的聚气感,也可理解成守住了神、在抬双手的过程中,功感就显现了,按照理论来,应该不会下桩时才有感觉。




欢迎光临 浑圆功网站 (http://hyszw.net/)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