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7-11-27 静观万物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在心头, 便是人生好时节。 ——慧开禅师
静为法之本
万千法门的修炼,入门之径虽各有不同,终须以静为平台,方能究竟。水静则清,人静则神明。通过静分清别浊,通过静沉淀,通过静过滤,而后有得。上述之沉淀、过滤、分清别浊,是进入静的状态、境界后,自然觉照,而非心识判断。
静,不受外境滋扰而秉持本心。静的一心不乱,静的八风不动。古今大德让人看过去就很祥和,身上透着一股静气。
静,是功夫,是境界。这是通过自律,通过约束,通过修正完善而达到的状态。有了这个功夫,到了这个修为,自然显现出来的,这种静是形容词,不要当做名词或动词去追求。
静,是无为的,是功到自然的,更是本自具足的。后天受环境影响,五欲六尘沾染,浮躁之气弥漫,本自清净之心被铅华遮掩。
有心求静是有为的,万念中又多出一念,所谓妄上加妄。心念太多,就掩住了本自的觉,心念的分别、判断、思虑,都会影响本具的觉察、觉知、觉照力。
努力想让自己什么不都想,什么都不念,想尽一切方法让自己空掉,实属自寻烦恼。有眼、耳、鼻、舌、身,能觉色、声、香、味、触,本自具足,自然天成。刻意设法弃之,无异掩耳盗铃。
修炼之人并非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反倒觉察力更细微,更敏感,异于常人,此谓了了分明。听闻触之后,心不起念,此谓如如不动。王芗斋先生常说:“一想就对了,再想就错了”。一“想”这个想,是觉,再顺着这个觉去想,就是用心念去判断,去分析,去认知了,就不对了,心念就随境跑了。
我们常人的习惯,听到一声鸟叫,就要跟着琢磨:“这个鸟叫的怎么这么好听(或难听)?这个是什么鸟?这个鸟在哪叫的?这个鸟长什么样?”不但起心动念,还要起身到处去找找,找到看到以后,或喜或烦,又是一番起心动念。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被这些不相干的事浪费了,干扰了,如何能静?
有个很著名的公案:六祖慧能游至广州法性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我随便说说,大家随意听听,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