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8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与武术——武术高功五法门简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好友

459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0
金币
23
贡献
429
在线时间
80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4-10-31
积分
459
注册时间
2010-6-18
帖子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7 20:59: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道与武术——武术高功五法门简介

                                                         浑圆子

       本文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道与武术的关系,二是武术高功的五大法门。

       一.道与武术的关系
       道与武术,说起来似乎很玄,怎么把道与武术扯到一起了?实际上道与武术密不可分。日本武学界人士早已把武术与道联系在一起了,如空手道、截拳道、跆拳道、柔道、剑道等;他们甚至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也冠名以道,如茶道、足道、食道、药膳之道。道的发现命名权不在日本,也不在别的国家,就在中国。
        1.说道源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之一。7800年前,儒教始于伏羲王画八卦,只是有实无名。自春秋孔子起,儒教才实至名归。儒教是中华民族起源最早而尚不被人认识的原始教派。但在儒教之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认识道的概念了。教以道为宗。先有道后有教,以道立教。道生德,教是德的层面。有人会问孔子不是儒教创始人吗,怎么跟道牵上关系了?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其实,儒教在孔子创立之前已然存在,只是到了春秋时,孔子才冠之以儒教之名。实在前,名在后。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皇,他的妃子累祖死后被封为道路之神——道神。可见道在五千多年前就受到先民的尊敬与崇拜了。到了夏、商、周时期,道在中华民族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了。由开始单纯的认识道,延伸到人类生命、日常生活各方面都离不开道的原则、原理,都遵循道的规律指导。如从人行走在道路上,到把道路分成大道、小道、弯曲之道;延伸到说话合不合道理,该说还是不该说;延伸到思想,该想不该想,想法要合道;延伸到写字、写文章要遵循章法,合不合道;延伸到治理国家讲不讲管理之道。到后来,尤其是老子《道德经》问世以后,中华民族的先贤对道的概念更明确了,将道的名称明确地确立起来。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老子被誉为“百家之祖”。一部涵天盖地的《道德经》在“百花园”里被誉为“百花之主”,可见《道德经》开启了人类智慧的大门。“尊道贵德”的时代开始了。
        老子是怎样给道命名的呢?《道德经》第25章教诲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清静经》中老子又教导我们:“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
     (1)道的正式命名是从太上老子开始的。过去千年万年,人类先民虽然知道道的存在,也谈论道的现象,但不明确,现在明确了,有了正式称谓了。因而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道家、儒家、法家之道,阴阳家之道,兵家之道,孟子之道等等,凡是自成一家的都以“道”来冠名。这样一来,道的概念、道的含义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
    (2)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认识,人来源于地球,地球来源于天(宇宙),天来源于道,道则来源于自然,自然来源于必然。归根结底,人类来源于天道。
    (3)人类明确了宇宙(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都是道产生的。这就难怪平时人们都称颂:“大地啊!我的母亲。”天道是最大的母亲,道为母。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
    (4)道是万事万物之母,也是人类之母。换句话说,万物、人类离开了母亲就不能生存,那么,能说武术可以离开道吗?离开了道的规律、原则、法则的指导,武术就没有用处了,甚至连武本身也不存在了,更不会有武所运用的“术”。
    (5)武术离不开道,而道的表现在“理”。道理、道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细想一想,武术离开道理的练法、用法,当然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关于武术离不开道的理由,容笔者在后文介绍。这里先说一下什么是武术以及武术的由来。
       2.武术之源
       武术的“武”指的是力量,“术”指的是力量的运用。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缘起于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尚未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它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明清进入了大发展阶段。随着宋、元、明、清各朝武侠小说兴起,才有了武术这一说法。以往也有称武技、武功、武艺、拳技、拳术等的。武艺、武术包括器械在内,拳技、拳术则指徒手的拳脚功夫。
       武术不是某一个朝代才兴起的,追溯起来源远流长。人类诞生后,我们的祖先为了存活、生活的需要,在与野兽、敌对群体拼斗中逐步演化出武术。尤其是原始部落兴起,部落与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战争烽火不断。以后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军事战争又逐步升级,军事指挥员不断总结斗争经验、手段、技术经验,把拼斗的向前刺、下砍、斜劈、横扫、隔、挡等动作连接起来练习、使用,便形成了器械招数与相应的身、肢、拳、脚动作,这些慢慢地演变成了武术套路。如《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三十六板斧、罗成的罗家枪、秦琼运用的锏术等。宋朝岳飞手中摆弄的那杆枪,已经有了明显的招式套路,民间至今尚有岳家枪、岳家拳流传。
       在隋唐之前没听说过有什么武术套路,这一枪接着那一枪,这一拳连着那一脚。在两军阵前对杀中,凭的是力量、经验、勇猛。如《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之一关羽,他使用的是春秋偃月刀,后来简称春秋刀,笔者曾学练过三十六刀。二将军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么厉害的英雄,谁能说清他的师父是谁?三将军张飞舞动丈八蛇矛,长板坡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他的武艺又是谁传的?常胜将军赵云(子龙)几进几出曹营救阿斗,如入无人之境,请问这位四将军的师出何门?“三英战吕布”的主角吕布更是英勇,绰一杆方天画戟,同时与刘备、关羽、张飞大战,他又是拜谁为师的?古代人勇敢、力大,打仗打多了有经验,对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去粗取精,加上技巧、造型动作,就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武术。张姓编的是张家拳,李姓传的是李家拳。纵观流传至今的各门各派,尽管动作名称不同,招式套路却是大同小异。以太极拳来说,有大架的、小架的、中架的,这一派那一家,高、低、快、慢不同,皆是一理一法,尚未发现什么特殊的奥妙。
武术中的器械,古人喜欢用什么就打造什么样式。笔者练过所谓的“十八般武器”,练到后来才发现,叫法不同,用法相似。因此笔者总结了一下,把器械分成四类: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暗器械。
       长器械包括枪、长矛、春秋刀、杆子、棍等,短器械包括各类刀、剑、钩、锏等,软器械包括绳鞭、甩头、飞爪、九节鞭、七节鞭、三节棍、二节棍、梢子棍等,暗器包括飞箭、飞镖、飞石、飞针等。
       3.武术的演变
       古代武术主要用于军事战争、行侠仗义、防身自卫、保家护院、修身健体养性。
到了火药枪炮的时代,武术的作用演变为不以军事为主,而是进入竞技体育的表演活动、观赏健身运动,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项目出现。
       值得说明的是,正如以上介绍的那样,中国武术就是一般意义的武术。而如果武术与道结合起来,以大道作为武术的指导思想、指导理论,武术的概念则另当别论了。据笔者所知、所识或者个人经验而论,中国从远古以来就有一种修真养生学,有一段时间出现在民间、在道观,表征为内丹学的内丹术的,则属于道家修真养生学的范畴。这种武学通过一种特殊的法门,实际上是道的法门,在道的理论观念指导下完成武学修养。通过道学的修为,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武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整体力:一拳一脚击出,即可代表周身的整体力量。这个整体力不是后天的拙力,而是在道的理论修炼中,后天换先天的高级力。有了初步的整体力,可以做到小个打赢大个、体轻的战胜体重的对手,而且也不论年龄、性别如何。
     (2)爆发力:身体不动,而全靠精神支配下的肌肉、皮肤松膨打人。当对手受到打击时,瞬间失去抵抗力,在一两个小时内无法恢复战斗能力。
      (3)浑圆爆发力:具备这种超级武功者,能在与对手尚未直接接触或刚接触的一刹那间发出惊人的力量,使对方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失去知觉。最快也要两三分钟,慢则十多分钟后,受击者才能恢复知觉,头脑清醒。一次受击,数年后不会忘记;一旦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4)浑圆力:又称精神意识力。这种力运用于无形之中。这是中国道家的超级力中的一种。
       关于道家的修真养生学及其渊源、它与武术的关系,如何以道的理论指导武学精进,笔者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
       4.真正的武学从道中来
回顾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独特的武术运动,练家多,有真功夫的却凤毛麟角。尤其是近30年来,武术运动的发展可谓如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千百万的青少年、成年人纷纷投入这项运动。从全民健身运动这个角度出发和思考,这是好现象,有利于全民的体魄健康,大方向是对的。这项运动有助于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的地位,国家认同感增强了,国民的自尊心、自荣心、自强心、自信心提高了。把西洋人瞧不起中国人的这顶羞耻的帽子扔到了太平洋去了,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代到了。然而,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中国的武术是不是真的像武侠小说里描写的那样高超、神奇、实战管用?它真是一种一人敌多人、十人、百人的高能、超高能的功夫吗?有人会说:武侠小说毕竟是武侠小说,那是作家的想象力所致。实际上,以我的经验而论,那实在的武术高功,武侠小说家尚未想象到,更遑论诉诸笔端了。
        5.中国武学的层次
1)武学之道即武道。武道产生武理。武学是修炼武功的道理,它既是强身健体、培育精气神的道理,又是技击格斗的道理。
       武学的基本问题、重要问题、主要问题,亦即武学的主要矛盾,就是力量问题。
现在的擂台赛,不管是摔跤、拳击、散打都讲级别,轻量级、重量级、超重量级等。为什么要分体重级别呢?答案是体重大力量就大,体重轻力量就小。在人类世界有这样区分的必要,在动物世界也是如此。狮子、老虎凶猛,但怕大象,大象体重大;猴子灵活多变,但在动物世界算不了什么,连亚军也挂不上号。说明力量是武学的难题。
       自古以来的武学爱好者都把练出力量作为重要课题来抓,如举扛铃,打沙包、沙袋,背沙袋走路、跑步,但是徒劳无益,不起什么作用。笔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喜欢与武林朋友切磋,以达到以武会友的目的。当试身手的时候,总是先要求朋友照笔者身体的任何地方(除脸、头、裆部外)踹打三下。从以往的经验看,打过沙包的拳脚,其杀伤力并不理想,为什么?一是消耗了精气神,二是破坏了用于击打的部位的皮肤神经毛细血管,损害了自身。
       在求取不到整体力量的情况下,有的人便想走捷径,专练局部功夫,如红砂手、铁沙掌、大力鹰爪力等。80年代,笔者在河南开封遇到一位专练红砂掌的高手。笔者先让他打右手小臂,三掌过后,小臂丝毫无损。在19849月某地的教学中,碰到一位练鹰爪力的“高手”,大热天戴着一副线手套,让人好生奇怪。让他在右臂上连抓三下,只留下了五指的白手印而已,才知道他不过是号称的高手。
       练局部会破坏整体,练整体功夫而可以局部运用,这才是中国大道的理论。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把自己融于天道自然之中,遵照天道规律自然法则去炼,自然得到高级功夫。伟大的拳学家王芗斋先生说:“有意有形都是假,拳到无形无意方为真。”原因在于,无形无意是自然。
       (2)武学的力量从何而来?
       人的精力分三部分:维持生命能力运行的精力、该消耗的精力、剩余精力。武学的功夫出在剩余精力部分,剩余精力经积累—储蓄—转化—升华为中级能量,中级能量又经积累—储蓄—转化—升华为高一级的能量。不断积累—转化—升华,再积累—再转化—再升华为更一级的能量,最后达到超级能量——浑圆爆发力、浑圆力,是为在不断提升中求得的超高功夫。如果一天天地又蹦又跳,又打沙包、沙袋,又负重跑步,不但把剩余精力消耗光了,连维持生命力的精力也消耗掉了,久而久之,必然影响身体健康,或者招致伤残。
      要想在武学中取得成就,必须做到每天的补充能量大于消耗,这是笔者50年来的教学经验。不认清这个要点,不反思过去,不从人体科学这个高度来习武,永远只能站在武学殿堂的大门之外。
       武学的力量从何而来?从养心、养神、养德、养道中来。
       中国先秦时期伟大的修真养生学大宗师鬼谷先生在《修为经·阴符七篇》“盛神法五龙”一文中,开篇教诲:“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力量是人的精气神的表现或反映,武学的力量是人的精气神的体现。要想有力量,首先要培养精气神。所以,鬼谷先生教诲,人要有旺盛的精神,就要效法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是变化的,五行化五龙,武学更是需要变化的。人们常说,能大能小是条龙,能大不能小是条虫。况且龙能飞黄腾达,施雨布雾,变化多端,同时又是自然而然。所以,鬼谷先生要求修真养生的人们向龙学习,也是向自然学习。
     “盛神中有五气”指的是外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人的内五行则是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五脏。意思是要养精神,人的内五脏是主要的、关键的,抓住了心、肝、脾、肺、肾的养护,使体内脏器经常处于平衡调节之中,就保证了人的健康。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把人的“五脏”之病与人大脑之病看得非常重要。

       二.武术高功的五大法门
       武学是一门人体科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极限的科学。自武学进入课堂以后,武学专家、学者都从研究人体生理结构、生理特点、力学基础、力学结构、力学运用、人体运动行为、速度、力量、灵敏度等等着眼。但武学专家们往往忽视了一个真理:武学高功不是一味地追求动,而应该是静动相兼,该静则静,该动则动,静中求动,动中求静,静静动动保中平。从传统文化道的观念看,专业修炼武学在一开始到高功出现这整个过程中,静动是有适当比例的。整体比例静功占七分,动功占三分。从武学的高功五法来划分,静功与动功的时间分配比例应是:
       1.静法期,静功时间占百分之百,直到身体康复,内外“三层”气血贯通为止。
       2.动法中,从微动始到间动期练习为止,按每天练8个小时计算,静法应占5个小时,动法占3个小时。
       3.战法期:静练时间占6个小时,动法占2个小时。
       静法、动法的实际时间比例应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可千篇一律机械对待。总之,以不疲劳、有余力为原则。
       关于静的重要性,一般人是认识不了的。而对静功的认识深浅,又决定一个人武功的级别、层次、成就及其生命力、影响力。
       武学高功是个系统工程,是当今人类社会最高级的人体生命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同时又是一切科学的升华。武学高功分五法。下面对静法的层次、静功状态的要求(不论站姿、坐姿、卧姿都是如此)分别介绍一下,供武学同道参考。
      1.静法
      先说一下心的来源与作用。
太上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中教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冲气以为和。”“道生一”,这里的“一”指的天即宇宙。“一生二”中的“二”指的是地球。“二生三”说的是天与地球阴阳二气相合。“三生万物”,万物中包括人类。说“心”必须先介绍人,因为“心”生长在人体里。
       太上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中又教诲:“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天(宇宙)、地、人是“四大”,这是从上往下说。“人法地”是从下往上说,人生成在地球上,地来源于天(宇宙),宇宙来源于道,道又来源于自然。
       人心来源于人,归根结底人来源于道。道又怎么生“心”的呢?
原来宇宙(天)的生成是由元炁化生,元炁由自然道而生,由一个元炁的母炁(道)相继衍化成为万物。元炁又称元灵,元灵分阴与阳存在,所以,古人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地球即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合成。“五行”中有“五气”,五气中各有阴阳。人的思想观念就是元炁又称元神对外界的感应、反应、认识,这种认识是人心在起作用。心是带情欲的。修炼高级武功必须收敛、淡泊情欲,老是心猿意马是很难入静的。因此,必须做到心静。
     (1)心静:指无情欲、无挂牵、无负担,自自然然才能静心。
       收心:要心静先收心,把外出的心收回来,练完功再用心做其他事。
       放心:要收心先放心。放不下心来,就老是背着包袱。在静功期务必把任何外出的心绪都放下,不放下心负担太重。虽然外形在炼静法,表面静而实不静,炼就等于不炼。
       舍心:舍得舍得,不割舍情欲缠绕的心,难以得到武学高功。有一利必有一弊。要利于功,心必割舍对外的思虑;你若留下这种对外的思虑,必然得不到高功。
     (2)形静:指身体躯干和四肢处于静态,不乱动。若心态静下来了,但形体静不下来,左摇右摆,前栽后仰,手脚乱动,或左顾右盼,听人说话,势必影响心静。有不少人自以为聪明,修炼时静不下心来,便数数“一、二、三、四、五……”想靠这个入静,越难入静。有的搞这个呼那个吸,结果仍然影响入静。
形体、眼、耳、嘴等不静,则引起心情不静,肌肉放松不了,无法进入自然状态,这就会影响气血在全身的正常运行。气血做不到正常运行,造成了身体内环境的营养物质不平衡、不协调。人体内部的营养吸收消化全靠气血运行的和谐畅通。不平衡、不畅通的气血又必然影响身体健康。长此以往,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而武学高功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的。
      形体乱动,会消耗体内能量,精气神同时消耗。形体安静则能促进心态的安静。心静有利于形静,形静又能促进心静,形成良性循环。心态决定形态,形态影响心态,心形相互制约。
      (3)安静:是心静的第一层,心都安不下来,心浮气躁,焉能做到心静?所以,把心收回来安放好,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下一道工序。
安静实际上是静安。心不能静也就不能安。心安理得,心安才能认识道理,懂得道理。安是安详、安定的前奏,心静的前提。
     (4)平静:是基于安静心态基础上的一种心态。心神居中而不上下浮动、左右游走。心不平则气不和,平静要求心平气和。如同大路上奔驰的汽车,路平汽车疾驶而平稳,路面凹凸不平,车身必然上下颠簸。心神的平静如同路面一样,会直接影响运行中的生命整体,影响武学高功的成就。
       想让心神进入平静,在炼静、动功时须淡泊“七情”、“六欲”,收回情志,使心态处于中正状态,让心神如同一盆静水,波澜不惊。水静则平,起伏不定,难以平静。静则平,静为因,平是静的结果。在武功修炼过程中,做到平静仅仅是初步功夫、开始阶段。没有这个初步功夫,武功难以深入或提高。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王芗斋老人谢世后,意拳爱好者那么多,却难以练出芗斋老人那般的功夫,究其原因,静功的修为不够。如王芗斋先生那种在静态下“周身嘶嘶作响”的反应能有几人做到?“周身嘶嘶作响”是静态达到中高层次后,身体发生生化反应的一种状态。有了这种状态,说明达到武功高层次具备了基础。
       (5)守静:有了心静、形静、安静、平静的心态以后,能保持相对长久一些,如一次性站桩1~3个小时(中间可以饮水、如厕等),这时可称为守静。所谓守静并不是在两三个小时内,思想不开一次、两次或三次小差,而是跑了神以后能马上自觉地收回来。不可把守静看成是绝对的,它是相对的。在这个时间段里,“麻热胀”的功感始终保持住,或者是到后来或麻或热或胀的感觉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
       守静,要求修持者较长时间地保持心态的平衡,初步为人体生命运动创造一个和谐的内环境。如何在较长时间里保持内环境相对平衡,需要主观努力,需要修持者加强自我意识修养,加强、不断地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对自我的规范。这就是主观守静。
       守静要规定修炼时间、场合和心法内视内容。守静是放弃外向性意念,关闭外向性意识,启动强化内向性意识。也就是说在守静时间内不往体外想,而向体内想,而且守住心法(麻热胀)不放、不丢,同时又不能紧。守静当然包括形体不动。
       整个守静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硬性强迫自己静下来,有较强的主观意志性;第二个阶段是由不自觉进入半自觉状态,也就是由必然入手而向自然阶段过渡;第三个阶段叫自然守静阶段,是完全自觉的、自由的、自然而然的守静状态。
       欲守住静,需要做到“四心”:一曰热心,即要有热爱武学高功之心。二曰向道心。武学高功来源于道学,道生德,高功是德的表现,没有高道不可能产生武学高功,所以要具备道学之心。三曰信心。要守住静,必须有信心;只有充满希望,才能成功。四曰耐心。要能够耐住性子、耐住寂寞、耐住时间,慢慢地度过,这也是守静必备的品行。
     (6)定静:是在守静或叫静守的基础上,再深入一层的静定功夫。定静的自觉性高了一层,较主观的守静放宽了一层、自然了一层,少了一点有为,多了一点无为。总之,定静还是处于有为向无为转变的过渡期。定静的表现为:
       1.定时间:定每天修炼的总时间,这个总时间为累计时间;定一次性练功时间的多少,则称为定量时间。
       炼功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无效时间,一部分是有效时间。所谓无效时间即跑心神时间。自己的心神也就是思想开小差了,东想、西想,胡思乱想,心神离开了自己的躯体,忘记了心法“麻热胀”,体内没有感觉了。有效时间为有感觉、有体认的时间,即身体保持“麻热胀”的感觉与反应。即使心神偶尔跑一下,闪念一下,会马上回来,不会久离躯体。炼功者必须时刻警惕,不让心神外游、外出。
       定时间,是为了保证静的时间到位,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满足静态下体内生物化合分解的需要。对于规定的时间,主观上只能保证超过定量时间,不可减少定量时间。如一次性“龟静”状态下的时间定为两小时,让它每次超过三五分钟,不可减少三两分钟。养成积极的心态,跳一跳摘果子的心态。
       定时间是静功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保证是有效时间,无效时间再多,结果还是无效。常常听人说,某某炼了30年甚至40年功夫,到头来还是没功夫。为什么?没保证有效时间。比如有人边炼功边看电视或书报,有人摆了炼功的架式与别人聊天、说话,有人边炼功边看下象棋、打牌,有人边炼功边听音乐,等等。这都是无效时间,是有害时间。因为在身心放松的过程中看电视、书、报,听音乐、说话,消耗能量更多。
       2.定地点:选择适合自己修炼的地点。规定了地点,熟悉了老地点,可以保持磁场、气场。稳定气场,反过来稳定身心、稳定情绪,功感来得早、来得快、强度大。如果今天在这儿炼,明天又到那儿炼,心神不稳定,功感也不稳定,会直接影响修持效果。另一方面,场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反馈。如果选择了有益的场地,上功快,增强身体的能量,功夫来得快,而且身心愉悦。反之,如果选择了信息不好的场地,直接会影响心神的安定、稳定,而且可能有害于身体健康。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室内角落空间,都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作用。对人体健康、思想情绪都会产生直接的作用。
       3.定形体:炼功时不许形体、肢体上下左右摆动,不可向外听、看、说等。
       4.定心法:不同的炼功阶段,有不同的心法运用。即使同样的心法,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也应分出轻、重、缓、淡、无的程度,不可毫无变化、不加区分。
       5.定心法层次:心法在皮下肌肉层、内脏器官层,还是骨骼层,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心法“麻热胀”在开始阶段应定在皮下肌肉层,等上下、左右、前后都有了“麻热胀”的反应后,再内想“五脏”、“六腑”层。第二层通了以后,进行骨骼层的内想。骨骼层有了感觉以后,可以内外三层兼顾内想,不必局限于哪一层了。
        定静在整个武学高功的修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关过不了,武学高功将是一句空话。
      (7)正静:《道德经》第57章教诲:“以正治国。”这同样适用于修炼武学高功。古人把修身当做“治国”,同样把治国也当成“修身”。古圣贤曾说过:要治国先修身,自身修持不好,焉能治国管理天下大事。“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45章),反过来说,正静才能清静。去除思想污垢,去除体内污染、垃圾,以正治国、以正修身是同样的道理,而且往往修心、修身比治国还难。中国几千年历史,证明了治国易于修身。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位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一代名相,可是54岁就因病医治无效而亡。清朝曾国藩也是一代名臣,清朝的栋梁,62岁也因病不治而辞世。
正静,就是正心、正德,中平为正,做到了中平才能清静。正心表现在几个方面:
       1.大公。大公指以天下为公,以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为重。不可为了出风头、谋高位、赚大钱、争天下第一而当武林高手,应当为弘扬国粹、为国扬威、振奋民族精神而发奋图强。
      2.公正。为人处世不偏不倚,心放于中。
      3.公平。不论职务高低,不论贫富贵贱,同等相待。
      4.光明正大。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无为自然是最大的公正。练功时,自然而然,不思不想(心法除外),外无牵挂,内无执着。到了这个时候,有心不起波,泰然处之。
几十年教学经验证明,凡是不以正心对待武学的,要么不出高功,要么虽然短期内抑制了私心,一旦出了高功也是害人开始、害己告终,高功逐渐消退,到后来挣扎在温饱线上,在武林界、同门中地位低微。
      正静可谓非正不静,非静不正。正和静是统一的对立,对立的统一。按一般人的认识,只是为人正派,不搞歪门邪道。实际上这里是指修炼的心只有一个:道心,炼武之心。是通过道的原则、法则指导武学,修炼高功。凡是影响这个原则、法则的思虑情绪都是不正确的、不正派的,这就是正静的要求。
       正静来源于正心。正心才能够平心,心情、心态平静下来,慢慢地按照武道的要求规范自己,规范自己的心,然后体内才能起正向变化。这种体内变化,是在道心的诱发下气血肌体发生分解合成的反应。同时静下来的心自觉不自觉地会反省自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对头的,纠正不对的,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同时身体内部借助正静的心态,也在不断地调整平衡,生长新的因素,消除负面的物质垃圾、病菌病毒,提高健康水平。其中思想因素得到净化,身体因素也得到清理与净化,两个净化合而为一,称为“独立守神,抱圆守一”。两个净化的本身就是能量的增强、增长,能量运用到体外空间就是力量、功夫、功能,这就是高级武学、超级功夫的基因条件,又称为因素。
      (8)净静:在经历了心静、形静、安静、平静、守静、定静、正静过程后的升华。净静表现为外无“情欲”牵挂,内无污染疾病,身心健康,形神泰然自若,自然而然。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表述的:“肌肉若一”。达到了这个状态,说明静功的初步任务完成了,可以进行下步功夫的求取了。
       2.动法
      武学高功的动法是分幅度与速度的,也就是说动法是分层次的。不是一味地快动、大动,也不是一味地慢动,或者说越慢越好,而是因武学的高功需要、实践需要而决定武学高功的动功层次。现分别介绍如下。
      (1)微动法。在龟静形态下,修持者体内反应强烈,“麻热胀”,或麻或热或胀,一种反应、两种反应或综合反应都会持续下去。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或者在不炼静功时的行、坐、卧都会出现反应。这说明功感功态不分炼与不炼,只要意识身体在相对平衡时都会有反应。
       所谓微动法,是在原龟静态下的站、坐、卧时稍加形体微动。如站桩功中的浑圆桩时,姿式摆好后身体可以或前后或左右摆动、晃动,看是否如同龟静态下出现的功感,如果与形体完全静态下一样,说明有了一定的功效。在此基础上变换成双脚稍息步,双手伸掌成虎扑姿式,前后运动,看是否还能出现“麻热胀”的反应。如果仍能出现全身性的功感反应,说明又上了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动作变换成微动的“鹤形步”,让脚、腿、身、臂、手同时微动,看周身功感是否还能反应成饱和状态。微动法在武学高功中是最难炼的一个环节。要么不动,要么大动,微动则为多数武功爱好者所难以做到。如能做到,再由微动转换成小动,法门就成熟了。
       (2)小动法。小动法是在微动法基础上的动功状态。微动法态在20米以外,好似看不见形动,而动法形态则能看见修持者在运动。在这种小动的形态下如能感到体内“麻热胀”的反应,如举手、伸臂、转身、腿脚行走的功态都能像静态下一样,说明高功有了相当的功底了。
       (3)中动法。中动法的幅度已经相当大,速度也相当快了。中动法的幅度和速度仅次于发力的动作与速度。比如在散手过程中,双方在运动中寻求出击的时机,一旦时机到来,突然发招击打对手。突然发招出手或出腿出脚的一瞬间称为大动,中动法是大动的前奏。
       (4)大动法。所谓大动法就是发力,有的叫爆发力。大动法因武学水平不同而分低、中、高、超高几个层次。低层次的大动发手(发力)对方看得见,躲闪得开。好像篮球运动员投篮一样,投球次数多,而进球效果不佳,投10个也就进一两个。低层次的武功,击打对手的机会不多,即使对手中招,也不见威力与效果,说明速度慢,动作幅度大。中等武学水平的也就是省级水平的,进击速度快于低层次,具备了一般的杀伤力,双方交手互有胜负。如果不击中对方致命处,不可能使对手失去抵抗的能力。
       武学中的高水平是指在国内擂台散手赛中的前三名。其表现特点是出手动作小,速度快,杀伤力强,往往在双方三五个照面后即可分出水平的高低差别。
超级武学高功是指超越一般高手的水平。超高水平的表现为:
       1.除了头后脑、脸部、阴部外,身体其余部位不怕拳、腿、脚的击打,能够在对手击打一下后便立即通过还击,令击打者失去战斗能力,而前者安然无恙。
       2.超级高手如果先出击,无论是用掌、抓、拳、腿、脚,一击之下便可使对手失去抵抗能力。
       3.超级高手可以同时击打国内一、二流水平二至三个对手。可以各个击破,也可以同时发手击打二人。
       4.超级高手出击速度之快,能量之大,使对手意料不到,防不胜防。往往被击中的对手过后回忆,说不清楚是怎样被击倒的。
     (5)间动法。指的是微动、小动、中动、大动相互配合之法。有的静态、突然中动或大动(发力),发力(大动)过后又中动或小动、微动。微动发展小动,小动又加速中动、大动是比较容易的,但由微动或静态下突然大动而中间不带形,也就是不带任何准备动作,这是武学中最难最难掌握的功夫。如能在静态下突发猛击动作,这就求取了独步武学的上乘功夫了。当然,静态下的突发动作,必然要有非常的杀伤功夫。如果没有绝对的杀伤力,“突发”猛击也将没有任何意义了。
       间动法又称阴阳法:动为阳,静为阴;大动为阳,小动为阴;小动为阳,微动为阴;微动为阳,静态不动为阴。
       间动法又称捭(伯)阖(合)法:大动为捭,中动为阖;中动为捭,小动为阖;小动为捭,微动为阖;微动为捭,静态为阖。
       捭阖以阴阳为基础,阴阳以静动为基础。最原始状态,无静无动,不显静动,慢慢地(只好这样形容)才分出阴阳,到了阴阳时期混沌渐开,方可显出捭阖来。
       武学高功、超级武功必须了解、认识、把握静动、阴阳、捭阖之规律,修持起来才能更加自觉。静动、阴阳、捭阖之理即为万物之道理,当然,也是武学高功修炼的法门。
      静动、阴阳、捭阖之理应贯穿高级武学的全过程。该动该静,该捭该阖应把握其度,该动该静该捭该阖应根据身体条件以及武学进程的不同程度、过程,科学合理地进行掌控。千百年来的武林界,为什么高功者少,就在于不认识武学的静动、阴阳、捭阖规律阶段法门,不能依客观规律修持,一般毛病是盲目地动,大动特动。光讲动,不讲静,光讲阳,不讲阴,光讲捭不讲阖,白费毕生精力,到头来功夫平平,更有甚者落得周身疾病、遍体伤残。
       间动法的特点是以养精气神为主,以蓄炼精气神为主,以储蓄转化高能量为主。武学高功始终将补充能量大于消耗能量为持枢,否则,补充了,又消耗了,永远无法有所成就。
       武学的高功是人体能量补充大于消耗又转化升华高能量的体现显象。老是处于消耗大于补充能量的阶段,永远也难小成,更不用说大成了。为此,在武学修持的整个过程中牢牢把握好静功、阴阳、捭阖的平衡律至关重要。
       3.验法
      武学高功夫的表现是通过实战经验自然显现出来的,不能凭吹嘘、做文章就构成事实的。验法就是检验武学高功的最后一关。这一关不过,别走出家门,更不用说打擂台了。检验武学高功的几个项目如下:
      (1)整合法。“眼、身、手、步、法”是中国传统武学的五法。眼是看的,双方一站好,对方的高矮、胖瘦以及脸型、气色、神情,一眼扫过心中就明白了。身是身法,前进、后退、左行右跨都要随心所欲;手是手法,包括拳法、掌法、指法、抓法、拿法等;步法是随身法而动,前进后退、左歪右斜都要随身而用;法是用法,其中包括腿法、脚法,它指整体、肢体共同进击时的方法、速度、角度、力度等综合之法。
       在搏击实战中常见到这种现象:运动员手到身不到,身到步不到。不到就是身、手、步不合,不合就必然不整,不整就支离破碎,不是击不到目标,就是击中目标也没有杀伤力。
       武学高功就在于心、眼、身、肢、步、手、脚等合而为一,用同一时间、同一动作的合力击打对方,这样就会产生理想的击打效果。如果先后、快慢动作不齐,心想、动作跟不上,当然就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只有“眼、身、手、步、法”的合作同步,才能产生整体力,整体力指以全身的整体能量、力量并于一瞬间击中对手。如是,必然产生理想的效果,使对手失去战斗力。
整合法产生整体力,即使伸出一个手指、打出一掌一拳、踢出一只脚都可打出整体的力量。这个整体力的来源在于平常的训练流程,存在静态、微动、小动、中动、大动的过程中。所以,修持者千万不要忽视平常训练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2)静法检验。武学高功的力量、速度、灵敏度、耐力等要素来源于几个方面:
       1.静态的深度。比如同样是双胞胎,一个静态下的功夫深(每日多两个小时的静态训练),一个静态时间短,少两个小时。经过半年时间的比较,静态多两个小时的各方面条件都比后者好。这一点,笔者在80年代曾以双胞胎两兄弟训练半年经验证明过。经验证明,静态出能量、出力量。
       2.在静态下,对武学中的力量与技巧、动作的简单与复杂等认识程度的深浅决定武功的高低。
       3.静态下体质的变化强弱决定武功的力量大小。
       4.静态下体悟的认识反复次数的多少与深浅,决定武功升华的层次与发展空间。
      (3)综合验法。所谓综合验法,就是检验武学运动员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准、文化程度、生活作风等。力量来源于“一”,理想(武学思想)、生活习惯、爱好、训练的名个环节都应围绕着一个“武”字来展开活动。在一定的时间内,比如三年、五年,必须把思想、生活、训练集中在“一”个整体内,一个目标,不可分散精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必然是理想的武学高功者。
     (4)对应散手、推手、拳击、摔跤、擒拿能一招制敌,达到一法多能。也就是说一个武学高功者,应该具备应对多种击法的较技。如果一个散手运动员,只有学习摔法、推法、西洋拳击后才能分别应对,这是不科学的。在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法多能”的功夫。不论对手如何进击、摔、擒、拿、推、抱等,只要一触即发、立感即应。达到这种“一法多能”的境界后,就能自如地应对各门各派、各种不同的击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才能算武林高手。
      (5)内力的检验。武学高功者无论举手投足都能出现强大的内力,使被击者瞬间失去自理能力。而且其幅度不大,速度处在中速慢速的程度,被击部位却剧烈疼痛。
     (6)穿透力的检验。其表现在于受击部位不疼痛,反而是受击部位的背面出现疼痛感,如胸前受击后背疼痛。
     (7)整体内力的检验。武学高功内力深厚者,无论伸出一双手、一只手臂让同等身体、年龄条件的一般人两手抱定,任意拉或推都不能移动身躯,好像双腿双脚扎入地下或与大地连接在一起。
     (8)腰力出现。一般武学者手脚打人都是肢体力,也就是拳打是拳力,掌打是掌力,脚踢是脚力,腰部的力量用不上。伸手投足如能以腰部力量为主宰,说明具备了武学高功的基本条件。
     (9)高功源于自然。法门、招式为武学入门所必需,经过一系列修炼的程序,到了所谓炉火纯青的程度即是自然而然的了。到了武功自然而然的时候,出手不见手,出手不见力,形无形,意无意,而发到对手身上时让其瞬间魂飞魄散、六神无主。
过去武林中出现了一位超级武功者,曾有学者询问:“先生,您表演一下您的武功看一下好吗?”
      答:“不会表演武功。”
      问:“那您会什么呢?”
      答:“会打人!”
      问:“您怎么打人呢?”
      答:“不知道。”
      问:“不知道,怎么能打人呢?”
      答:“不是想好了再打,而是打后再想:刚才怎么一抬手对方就趴下了,不经玩。”
      问:“那您是怎样打的?”
      答:“当对方出手或抬脚之际我凭感觉而应对,不是想到的,是看到、感觉到的,同时随即应对。该怎么应对就自然而然了,这是精神的作用。”
      (10)天、地、人三者合“一”为自然。宇宙(天)产生了地球,天地合一又产生了人类。宇宙(天)是无形的,无形生有形,人即是无形与有形的合成,人的能量、力量当然也是天地给予的。武学高功者如能遵循自然的规律来修炼能量就会像春天的禾苗一样天天增长,随心所欲,自然而然地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就会出现惊人的力量。
       人的眼、身、手、步、法合而为一是武学高手,再能吸收天地的精气,身心放松自然而为,做到天理、地理、人理、拳理武道综合自然,那将是超级高手无疑了。
       4.战法
       战法是在验法基础上的实战功夫,表现武功水平。验法是在训练,战法是在训练合格以后参加擂台较技。实战中需要掌握以下几项:
      (1)实战之前要了解自己武功的水平。是全国水平,还是省市级水平。不了解武林水平,盲目参战参赛是不明智的。
      (2)参赛则要了解对手的水平,了解对手的长处与短处,与他相比胜算有多大?要从身体上、武功水平上、心理素质上、临场经验上进行比较。
      (3)如果武功技术条件、身体条件难分上下,关键就在心理素质了。所谓心理素质包括:精神状态,是勇敢、坚强、有信心?还是缺少勇气,表现没有把握决胜对手?临场经验、心理素质特重要。有的功夫略比对手强,但心理素质不够,往往也会输给对方,反之,可以战胜对手。
      (4)要出奇制胜。所谓出奇就是让对手意料不到的打法、击法。在不了解对手的实力之前,先试探性地出手,或让对手先出招。
      (5)既然参赛,如双方水平相平,勇者胜,敢者胜,狠者胜,连环猛攻者胜,不让对手有躲闪还手的机会,一鼓作气,拿下对手。
      (6)智者胜,水平相等智者胜。临场要冷静观察对手的破绽,然后攻而胜之。以往赛场上出现过这种情况:甲方伸出一条腿,乙方向前就抱抓,想把甲方摔倒,就在乙方抱抓之际,甲方突然出右直拳击中乙方的脸部,使乙方鼻血直流,随即倒地。这叫做“要取先给”,一招制胜。
      (7)以静待动,以逸待劳。
真正的武林高手,在赛场上并不前后左右来回跳动,而是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待对手出击。对手出击之时正是他败北之时,眼皮开合之际已决定胜负。
      (8)在超级高手面前对手只是一照面望了一眼,转身就走,已决定胜败。失败者走到台下时,有人问:“为什么一照面就回头举手认输了?”败者答:“当我走上赛台,抬头向对方望去,只见对手两眼放射出让人十分恐惧的神光,头上直冒凉汗,所以,转身下台。”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神打”、“出神入化”,即此世间罕见的功夫。有人会说:这是武侠小说或者神话小说里才有的绝世高功。不然,笔者就亲身体验过这种武林绝学。
        5.心法
      “心法”在武学高功中占据首要的位置。动作仅仅是载体,动作是以科学合理的“心法”为支配、指导、引领的。离开了合理的“心法”作核心,动作就是空的,除了显像造型以外,没有技击意义。过去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秘笈”主要指的是“心法”。古人传授给弟子“绝招”,也主要是“心法”。
       武学中的“心法”是武学高功中的灵魂。在武学高功的每一个环节、程序中,都有不同的“心法”作核心指导。分别介绍如下:
      (1)在静态下的心法,主要是“麻热胀”,“独立守神,抱圆守一”。从静态的开始到静态的结束,“麻热胀”三字口诀从入手到骨骼节节通为止。等全身都有了“麻热胀”的反应感觉以后,就不要再想着“麻热胀”了。不想而成为客观存在了。
      (2)微动法中的心法:体会水在体内的荡动感觉,如同“水银”一样,上下左右荡动的状态。
       小动法的心法主要感觉体内“水银”能否达于四肢神经末梢。
中动法的心法主要体会体内的热感、胀感,在动中体会静,能否瞬间意识照顾全身。尤其是“抱圆守一”一句,体会到头、身、四肢、双脚同时照顾得如同“一”。如果意识照顾到手,忘记了脚,或者手脚照顾到了却忘了身体,那就不行。“守一”就是全身上下、左右、前后都能同时用意识统一起来。
       大动法的心法是自然,一瞬间的发力作用到对手身上,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想法与效果能否统一,不能统一就要静下心来查找原因:是否动作合而整;功力是否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也就是心到形到力到人到能否一气完成。
      大动时肌肉是紧张还是自然,自然为好,肌肉紧张不行,否则影响力的运用。
      间动法的心态是否在微动、小动、中动、大动过程中保持平衡,说动即动,说停即静,各个环节保持平衡。
      战法的心法在于必胜,自然,有人当无人,无人当有人,无人有人自然为。
      平时训练时抱自己的圆,守自己的整体“一”,当双方较技时把对手当成自己“一”的一部分,把对手当成自己“圆”的一部分,“圆”到对手身上,对手是我圆圈的组成部分。不要把对手当“敌手”,而要把对手当成自己的“手”。如果能达到如此境界,将是攻无不克,无往而不胜了。
运用心法时的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开始阶段可能“心法”不灵,没有感觉或反应,这是很自然的。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运用,久而久之才会有感应。
       2.运用心法不可意识太重,一定要自然、若有若无、无过无不及。没有不行,意识过重会加重大脑、心脏的负担。
       3.一定内容的心法,在一定时间内只有一个,不可以今日这样,明日又那样。在一定时间内“心法”多了不起作用,不见效果。
       4.心法用时一定要体会,假的当真的,要坚定信心、抱定信念,绝不可三心二意。
       5.“心法”属于心理暗示,对身体物质能起到良好的诱导作用,能激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本文刊登于《武魂》2010年第8、9、10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22

主题

14

好友

41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
金币
3041
贡献
299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2-18
积分
4122
注册时间
2011-3-23
帖子
741

浑圆精英 浑圆卫士

2#
发表于 2013-8-8 12:37:2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

157

主题

32

好友

4963

积分

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77
金币
3100
贡献
470
在线时间
577 小时
最后登录
2019-2-23
积分
4963
注册时间
2010-11-7
帖子
1204

浑圆精英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3#
发表于 2013-8-8 12:50:14 |只看该作者
一定要好好学习~!

57

主题

95

好友

80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2
金币
5841
贡献
724
在线时间
985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1-4
积分
8045
注册时间
2010-7-13
帖子
1231

金牌原创 浑圆卫士 宣传大使

4#
发表于 2013-8-8 12:53:46 |只看该作者
恩师的这篇文章里,对于'心法"的论述,很深刻。每每看到这篇文章,内心都是有所震动。

21

主题

51

好友

8721

积分

浑圆四段

Rank: 5Rank: 5

威望
15
金币
6556
贡献
1229
在线时间
685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1-4
积分
8721
注册时间
2010-7-11
帖子
906

新人进步 宣传大使

5#
发表于 2013-8-8 19:23:44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再学习王老师的宝典!

129

主题

3

好友

3649

积分

浑圆三段

Rank: 4

威望
162
金币
1579
贡献
66
在线时间
627 小时
最后登录
2013-12-29
积分
3649
注册时间
2010-5-5
帖子
1680

退役版主 浑圆卫士 宣传大使

6#
发表于 2013-8-8 19:35:05 |只看该作者
徽州居士 发表于 2013-8-8 19:23
学习学习再学习王老师的宝典!

我想以后是否别用"宝典"之类的词汇来表示对王老师的敬意,捧得高了,摔下来也厉害,虽然有的确实是发乎内心.纯属个人建议.

22

主题

14

好友

41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
金币
3041
贡献
299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2-18
积分
4122
注册时间
2011-3-23
帖子
741

浑圆精英 浑圆卫士

7#
发表于 2013-8-8 22:12:56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呵呵,有人叫天恩师德叫惯了的

76

主题

7

好友

1285

积分

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0
金币
587
贡献
388
在线时间
30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10-12
积分
1285
注册时间
2013-8-8
帖子
305

浑圆精英 浑圆卫士

8#
发表于 2013-8-9 16:38:33 |只看该作者
学习!怪不得楼上打上学习学习再学习,是为了凑够10个字,哈哈

1

主题

0

好友

1318

积分

浑圆三段

Rank: 4

威望
0
金币
465
贡献
606
在线时间
45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5-17
积分
1318
注册时间
2010-5-10
帖子
247
9#
发表于 2013-9-16 15:19:52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老师已将武功修炼秘诀合盘托出,依此而修即可达武学上乘之境!无限感激老师的恩德!唯精进修习,弘扬武道,以报师恩之万一!!!

57

主题

95

好友

804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2
金币
5841
贡献
724
在线时间
985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11-4
积分
8045
注册时间
2010-7-13
帖子
1231

金牌原创 浑圆卫士 宣传大使

10#
发表于 2013-9-16 15:50:51 |只看该作者
呵呵,老师已经给我们指明了炼功的方向,我们要努力苦炼呀,只要我们能苦其心志的炼功,一定能达到高深的武功的,加油呀!看看哪位师兄弟能最先到达高深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浑圆功网站 ( 赣ICP备19014379号

GMT+8, 2024-11-27 17:31 , Processed in 1.2688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