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1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传上座部佛教安般念(由觉知呼吸到入定)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

好友

452

积分

浑圆二段

Rank: 3Rank: 3

威望
0
金币
172
贡献
192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11-30
积分
452
注册时间
2010-3-23
帖子
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29 10:21: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风雨人生 于 2013-9-29 10:27 编辑

帕奥禅师讲解安般念
  安般念简介
  依据上座部佛法(Theravada),禅修的法门可概括地分为两大类,即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观禅则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这两大类法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相应部.谛相应》(Sacca Samyutta)里开示说:
  “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丘,有定力的比丘能如实地了知诸法。”
  因此,今天要为大家介绍修行止禅以培育定力的基本方法。
  根据《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培育定力的法门有四十种之多。一般最常建议初学者采用的是安般念(anapanasati)──即保持正念觉知鼻孔出口处的呼吸气息,藉此以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佛陀在《相应部》(Samyutta Nikaya)里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
  “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而且殊胜的,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
  《清净道论》则说:
  “在一切诸佛、某些辟支佛及声闻弟子藉以获得成就与当下乐住的基本法门中,安般念是最主要的。”
  引述这些话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对这个法门具有信心。信心愈强,培育定力就愈容易成功。
  接著为大家介绍修行安般念的基本原则:
  首先解释静坐时的方法。静坐时臀部最好稍微垫高,自己调整坐垫的高度,以能够坐得舒适、自然、正直为原则。不习惯盘腿的人可以将两脚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脚压在另一脚上。轻轻地前后摆动上半身,感觉一下那个位置最端正,使身体既不向前倾,也不向后弯。然后轻轻地左右调整上半身,保持在端正的位置,不使身体歪向任何一边,同时注意肩膀平正,自然下垂。下颚微微向内收,使头部、颈部乃至整条脊柱成一直线,并且要保持自然、放松、舒适,不要用力。
  身体坐正之后,就保持不动。接著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身体,不要让身上有任何一块肌肉绷紧。全身都放松之后,轻轻地闭上眼睛。内心告诉自己,在静坐的时刻里都要保持身体不动,眼睛不睁开。立下如此的决心之后,就将身体忘掉,犹如身体不存在一般。
  接著将心情放轻松,不要想著自己正在静坐修行,而要想像自己正在让身心休息。把肩上的一切负担暂时卸下,心里的所有挂碍暂时抛开,让纷扰的思虑与杂想都沉淀下去,内心犹如清水一般澄净。
  将心安放在鼻孔与上嘴唇之间的四方形区域里,轻轻地留意正在经过这区域的呼吸气息。《清净道论》以守门人作为例子来说明觉知气息的方法:看守城门的人只留心正在经过城门的行人,而不去理会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同样地,修行安般念者只留心正在经过鼻孔出口处的气息,而不去理会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气息。在鼻孔下方的四方形区域里,有些部位的气息很明显,有些部位的气息不明显,禅修者可以只留意明显的气息。
  禅修者应该像旁观者一样,依照气息自然的样子静静地欣赏它,而不要去干涉它。气息会有时粗,有时细,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呈现各种不同的状态,这些都是自然的现象。禅修者要做的只是保持正念,单纯地知道气息而已。
  有时心会被妄念拉走,忘了觉知气息。一察觉到这种情况,就要立刻回到气息,不要去理会妄念。妄念愈常生起时,不要因此而烦躁,而是愈要将心情放松,保持单纯的正念,轻轻地觉知气息。
  对于如此勤于保持正念,时常能有片刻时间安心于气息的人,就可以继续如此保持下去,让正念持续的时间渐渐加长,由一、两分钟,进而持续五分钟、十分钟、半小时乃至一小时以上。对于依然妄念纷飞,不能有片刻时间安心于气息的人,可以尝试用数息的方法来帮助摄心。数息的时候仍然要保持身心宽松舒坦,在察觉吸气的气息时心中了知“吸”,在察觉呼气的气息时心中了知“呼”,呼气将近结束时,心中默数“一”。以同样的方式,在第二次呼气将近结束时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重复下去。心中勉励自己,在每一组八个呼吸当中都不让心攀缘其他念头,而只是一心觉察气息。数息时注意力的重点仍然在气息,而不在数字,因为数字只是辅助摄心的工具而已。持续不断地数息,直到心情平静,妄念很少,能够安心于气息时,就可以停止数息,而只是单纯地觉知气息。如果妄念再度汹涌而来,就再度以数息法来帮助摄心。
  觉知气息时只需要单纯地察觉气息本身,以整体的概念去认识它,而不去注意气息里的个别特性,例如气息的冷、热、硬、软、推动、流动、涩、滑等等。就好像看见一个人时只是单纯地知道那是人,而不去分别他的肤色、发型、体态等等。事实上,冷、热、推动等个别特性是气息里四大的相。如果去注意这些相,就变成在观察四大,而不是在修行安般念了。这些相总合起来就是气息,因此修行安般念时只需要将气息本身当作一个整体概念,轻轻地对它保持觉知即可。
  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初学安般念者要了知气息的长短。意思是在练习觉知气息的过程中,有时候可以附带地知道气息是长或短。这里所谓的“长短”是指呼气从开始到结束、吸气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的长短。呼吸速度慢的时候,经历的时间就长;呼吸速度快的时候,经历的时间就短。了知呼吸时间长短的目的只在于帮助维持正念于气息,因此只需要大略地知道即可,不必刻意讲究时间多长才称为长,多短才称为短,也不必要求自己对每一次呼吸都要判决出它是长或短。有时单纯地觉知气息,有时附带地了知气息是长或短,如此即可使正念持续的时间逐渐延长。正念持续愈久时,定力自然就愈深。
  当禅修者觉得自己的专注力变得强而且稳定时,就可以进一步要求自己持续不断地觉知气息,即在同一个地方觉知每一次呼吸从头到尾的气息。这就是《大念处经》中提到的“觉知息的全身”。由于气息必定都会经过接触部位,禅修者将心安住于接触部位里的一处,觉知一开始吸气时经过那里的气息、吸气中间经过那里的气息及吸气最后经过那里的气息;呼气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此觉知息的全身(全息)使禅修者的心更加专注。
  有时气息会变得很微弱,禅修者甚至察觉不到气息。事实上气息仍然存在,并未停止,只是心不够仔细,正念不够清明,所以才觉察不到。这时要保持镇定,以平静的心继续安住在气息原本出现的地方,内心了解气息仍然一直在经过那里。让身心保持宽松舒坦而且保持警觉心,如此有助于觉察微细的气息。保持沉著、耐心与细心地守候著,渐渐就能体验到若有若无的微细气息。能觉知这种微细气息对培育深度定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能渐渐习惯于觉知它。千万不要刻意去改变呼吸,企图使气息变得明显!那样做会使你的定力减退,因而丧失了培育深厚定力的好机会,同时也可能造成身体不舒服。应当继续保持自然的呼吸,并且对自己能觉察到若有若无的微细气息感到满意;感到满意时心就会安定;心安定时正念就会更清晰,也就能更轻易地觉察微细的气息。一再地尝试与练习,使这种良性循环维持下去。渐渐地就会熟练,心会随著愈来愈微细的气息而变得愈来愈平静,定力也会愈来愈深。
  修行每一种法门都要平衡五根与七觉支,修行安般念当然不例外。五根当中,信根与慧根必须平衡,精进根与定根必须平衡,念根则处在中间调和它们。在这里,信根是指深信修行安般念能使人提升定力,证得禅那。信根强对培育定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信根太强而慧根太弱,则变成不理智的盲目相信,无法因此而得到高度的修行成果。这里的慧根是指认识正确的修行方法;如果慧根太强而信根太弱,则会整天高谈阔论、批判评议,而无心亲身实修,当然得不到真实的利益。精进根是努力促使心专注于气息;如果精进根太强而定根太弱,心则倾向于掉举不安。有不少人误以为用很强的心力来专注就能迅速地提升定力;事实上他们将精进根与定根的作用混淆了:定是使心专一于气息,精进则是背后推动策励的力量。不必花费很强的精进力就足以保持专一;保持专一的时间愈久,定力自然愈深,这是五根平衡开展的结果,不能单靠强力的精进来达成。多余的精进力不但无助于摄心,白费力气,导致疲劳,而且使心浮躁不安,反而障碍了定力的开展。反过来说,当定根强而精进根弱时,由于缺乏持续精进的推动,所以心会倾向于懈怠与昏沉。平衡五根的作法就是以正念来调和这两组:既要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也要充满信心地去实际练习;以适度的精进力,保持觉知气息就够了;如此勤于练习,将觉知的状态维持下去。觉知气息的正念持续愈久,定力就愈深,这时必须继续保持适度的精进,使正念相续不断,如此五根就能达到平衡。
  要如何平衡七觉支呢?七觉支可分为相对立的两组: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是一组;轻安、定、舍这三觉支是另一组;而念觉支则处在中间来调和这两组。择法觉支即是以善巧方法 ,清楚地了知气息;精进觉支即是努力于觉知气息;喜觉支即是对气息感到兴趣与欢喜。当内心倾向于懈怠或昏沉时,正念要立刻觉察,并且加强择法、精进、喜这三觉支,以便将不活跃的心策励起来。轻安觉支即内心保持宽松舒坦;定觉支即一心专注于气息;舍觉支即平等中道,不忧不喜,不执著得失。当内心倾向于掉举或浮躁时,正念要立刻觉察,并且加强轻安、定、舍这三觉支,以便将太活跃的心抑制下去。当这两组觉支达到平衡时,心调整到恰好,不浮也不沉,能够稳定地向前进展。正念觉察到这种情况,此时既不需要策励心,也不需要抑制心,只要不干涉地旁观而已。如此平衡五根与七觉支时,就能排除五盖,顺利地提升定力。
  定力提升到相当程度时,禅修者往往会经验到各式各样的光明,甚至感到自己的定力受到光明的干扰。这些光明是修定过程的自然现象,只要不去理会它们,一心只专注于气息,渐渐就会习惯。习惯之后,不但不会再受到干扰,而且由于光明的缘故,禅修者能更清楚地觉知气息。
  如果禅修者的定力达到相当稳定的程度,每支香都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气息至少一小时,如此连续维持三天以上,通常禅相不久就会出现。所谓的“禅相”就是修行禅定时内心专注的对象。安般念的禅相是由气息转变成的。当气息转变成白色或光亮时,那就是禅相;但是还不要去注意禅相,而应继续专注于气息,因为刚开始的禅相通常还不稳定。当气息转变成光亮的禅相而且稳定,禅修者专注于气息时自然而然就专注在禅相上,这时就让心继续专注于禅相,而不再去注意气息。刚开始专注于禅相时,禅相可能持续不久。当禅相变得暗淡无光时,就再度专注于气息,培育定力。当定力提升,气息再度转变成光亮的禅相而且心自动地专注于禅相时,就让心继续专注于禅相,不再理会气息。如此一再地练习,使专注于禅相的时间愈来愈长。在此过程中,有时心与禅相融合为一,一心只有禅相,没有第二念,那就是安止定。进一步应当练习入于安止定中愈久愈好。
  站立时的修行方法与静坐时差不多,都是保持宽松舒坦,觉知气息。行禅时最好先站立在经行道的起点,闭上眼睛,觉知气息。等到心平静下来,能觉知气息之后,才微微睁开眼睛,开始起步慢慢地向前走,同时继续觉知气息。走到经行道的另一端时,站立在那里觉知气息一会儿,然后慢慢地转身,同时继续觉知气息……如此来回地行禅。躺卧时也是保持宽松舒坦,觉知气息。如此,不只是在静坐时培育对气息的觉知而已,而是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从清晨醒来到晚间入睡之间的所有时刻里都尽量练习觉知气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若能如此掌握正确的要领,勤修不懈,大家就很可能在这次禅修营期间证得禅那,乃至达到更高的成就。
  在此预祝大家修行成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顶0 踩0

10

主题

1

好友

452

积分

浑圆二段

Rank: 3Rank: 3

威望
0
金币
172
贡献
192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11-30
积分
452
注册时间
2010-3-23
帖子
88
2#
发表于 2013-9-29 10:22:3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雨人生 于 2013-9-29 10:24 编辑

帕奥禅师关于禅修问答
问:修行禅定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有禅相?

以下皆为帕奥禅师回答:在修行某些业处时,如:安般念、十遍禅、不净观,禅相是必要的。

如果想修行其它的业处,如:佛随念,则不需要禅相。在修行慈心时,破除人际之间的界限,可称为禅相。

问:安般念禅相从何而来?依靠什么而生起?

答:依靠心所依处色生起的大部分心识,都能够产生出呼吸。真正的安般念禅相,乃是从呼吸而来。

然而,并非所有的心,都能产生禅相,唯有深度专注的心,才能产生禅相。因此,安般念禅相的生起,必须依靠深度专注的心,所产生的呼吸。

如果该相远离鼻孔,那么它不是真正的禅相。该相之所以能生起,乃是由于定力的缘故,但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

能引生禅那的相,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远离鼻孔的光相,不能引生禅那。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安般念禅相。

如果专注于那种光相,定力通常不能强而有力,而且该相不久就会消失。

问:修行安般念有四个阶段,我们怎样决定,何时该从一个阶段换到下一个阶段呢?

答:佛陀逐步地教导安般念:长息、短息、全息、微息,乃是为了容易明了。而在实际修行的时候,四个阶段则可能会同时发生。

例如:当你的定力,已经进步到能够持续地专注入出息半小时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专注全息。

那时,不论气息长或短,你都应当专注于经过同一点上的全息,即是从开始到结束的气息。

然后,若你能专注于长息的全息或短息的全息持续一小时,入出息将会自动变得微细,你就可以改专注于微细的全息。

如果入出息不变得微细,则你应当只专注于全息,不应故意使气息变得微细,也不应故意使气息变长或变短。

如此,安般念的四个阶段,都包含在同一个阶段里。在第四个阶段之时,气息只是变得很微细,并非是完全停止了。

气息(呼吸),只有在真正进入第四禅定时,才会完全地停止,这是安般念最微细的阶段。

问:七清净与十六观智是哪些?

答:七清净是: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十六观智是:一、名色分别智;二、缘摄受智;三、思惟智;四、生灭随观智;五、坏灭随观智;六、怖畏现起智;七、过患随观智;八、厌离随观智;

九、欲解脱智;十、审察随观智;十一、行舍智;十二、随顺智;十三、种姓智;十四、道智;十五、果智;十六、省察智。

现在你知道这些观智的名称了,你能够体验到它们吗?不能。这就是为什么只知道理论是不够的,你还必须非常精进地修行,才能领悟它们。

问:初学者如何平衡定根与慧根?如何以安般念修行智慧?

答:对初学者而言,平衡定根与慧根并不重要,因为他们还只是初学者,五根尚不强。在最初修行的时候,通常内心有许多妄想干扰,所以五根尚未茁壮有力。

唯有当五根坚强有力之时,才需要去平衡它们。不过,如果初学者在开始的阶段就能平衡五根,那当然也是好的。

举例而言,你现在修行的法门是安般念,安般念意指保持正念观察呼吸时的气息:对安般念能引生禅那有信心是信;

为了清楚知道气息所做的努力是精进;忆念气息是念;一心专注于气息是定;了知气息是慧。初学者必须尝试保持强而有力的五根:

他们对安般念必须有够强的信心;必须付出够强的努力,以便清楚地知道气息;必须对气息保持够强的忆念;

必须对气息保持够强的专注;必须清楚地了知气息。然后还必须平衡五根。如果五根之中有一根过强,其它根就无法适当地发挥功能。

例如:若信根过强,它会产生激动。此时,精进根就无法执行维持相应名法于气息的功能;念根无法执行建立忆念于气息的功能;

定根无法执行深度专注于气息的功能;慧根也无法清楚地了知气息。当精进根过强时,它导致心不安,因此其它根会变弱,而无法适当地执行它们的功能。

当念根薄弱时,什么事也不能做,你将无法专注于气息,不能努力辨识气息,同时也没有信心。

现今你正在修行止禅。修行止禅时,强而有力的定是好的;但是太过度的定会产生怠惰。

怠惰一生起,信、精进、念、慧诸根就变得很薄弱,以致无法适当地执行它们的功能。

在初学的阶段,智慧还很低劣,只是了知自然呼吸的气息而已。因此,对于修行止禅的初学者而言,清楚地知道气息就已经足够。

当取相或似相出现时,知道它们的也是智慧。除了这种智能之外,运用太多其它知识于修行上是不好的,因为你将会老是在讨论与批评。

如果禅修者对安般念作太多的讨论与批评,他的慧根就太超过了,会使其它诸根变弱,以致无法适当地执行它们的功能。

所以,初学者能够保持五根平衡也是好的。如何使五根平衡呢?我们必须以强而有力的正念与精进,清楚地了知气息,且要充满信心地专注于气息。

问:为什么在透视名色法之后,必须修行缘起第一法与第五法?何谓第一法与第五法?

答:根据上座部佛法,清净有七个阶段。在这里我要解释前五个阶段,它们是:一、戒清净。二、心清净,即:八定与近行定。三、见清净,即:分析名色的智慧(名色分别智)。

四、度疑清净,即:辨识因果的智慧(缘摄受智),也就是透视缘起(十二因缘)的智慧。五、道非道智见清净,即:思惟智与生灭随观智;这是观禅的开端。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前有四种清净。为什么呢?观禅乃是对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领悟。

如果还未了解名色及它们的因缘,我们如何能领悟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呢?如何能修行观禅呢?唯有彻底地透视名色及其因缘之后,我们才能修行观禅。

名色及其因缘,称为行法或有为法:它们生起之后立即消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它们遭受不断生灭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的。它们没有自体、没有稳定不坏的实质,因此它们是无我的。

如此领悟无常、苦、无我,才是真正的观禅。所以在修行观禅之前,我们教导禅修者透视名法、色法与缘起法。

注释中解释说:无常是五蕴。五蕴就是名色及其因缘。所以真正的观禅,是依靠对五蕴与因果的了知。

佛陀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教导四种透视缘起的方法,在《无碍解道》中还有另一种方法,因此总共有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顺着透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它在上座部佛教很流行,然而对于未曾学习《阿毗达摩》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

即使对已经彻底研究《阿毗达摩》的人,实际修行时也可能会面对许多困难。对于初学者而言,

舍利弗尊者所教导,而记载于《无碍解道》的第五法比较容易修行。它乃是透视五种过去因产生五种现在果,五种现在因产生五种未来果。

这是缘起第五法的要点。如果想以亲身体验来了解它,你必须修行达到这个阶段。有系统地修行第五法之后,修行第一法将不会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我们先教缘起的第五法,然后才教缘起的第一法。对于有足够时间而且想多修行的人,我们教导所有的五种方法。

佛陀是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法教导缘起,修行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足以证悟涅盘。

但是,由于缘起第一法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很盛行,所以我们教导缘起第一法与缘起第五法两者。

佛陀时期,有一天阿难尊者用所有四种方法,修行缘起法之后。到了傍晚,他前来拜见佛陀,并说:“世尊,虽然缘起法很深奥,但它对我而言是很容易的。”

佛陀回答说:“若没有透过随觉智与通达智来了知缘起,则无法从生死轮回与四恶道中解脱。”

在此,随觉智指的是: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通达智指的是:所有的观智(毗婆舍那智)。

所以,如果没有以随觉智与通达智来了知缘起,禅修者就无法证悟涅盘。

在引述了这段经文之后,巴利注释说:“若不了解缘起,则没有人能解脱生死轮回,即使在梦中也不例外。”

10

主题

1

好友

452

积分

浑圆二段

Rank: 3Rank: 3

威望
0
金币
172
贡献
192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11-30
积分
452
注册时间
2010-3-23
帖子
88
3#
发表于 2013-9-29 10:22: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雨人生 于 2013-9-29 10:24 编辑

问与答--希望朋友们能有所领悟!!!
问:近行定与安止定之间有何差别?

帕奥禅师答:当似相出现时,定力是相当强的。然而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未完全茁壮,因此有分心仍会生起,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

该禅修者可能会说,‘一切都停止了。’或说:‘那时我一无所知。’或说:‘我证入了空性。’或者认为,那就是涅盘。

禅修者如果这样修行下去,他将能够停留在有分心之中很长的时间。

无论是好或坏的任何一种修行法,如果禅修者一再努力尝试,他终究能精通其法,这就是所谓‘熟能生巧’。

在这种情况下亦然,若一再尝试进入有分心,禅修者将能落在有分之中很长的时间,乃至于数天数夜地坠入有分心。

为什么坠入有分的人,会说自己一无所知呢?因为有分心的对象,乃是前一世临死时的对象,此对象可以是业、业相、趣相(投生相)。

但是,禅修者无法见到这一点,因为他还不能辨识缘起法。唯有能够辨识缘起法之后,才能见到有分心,能够缘取这三种对象之一。

若禅修者认为有分是涅盘,则此错误信念,将是障碍通向涅盘之路的巨石。若不能除去这块巨石,他将无法证悟真正的涅盘。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信念呢?很多禅修者认为佛陀的弟子,不可能了解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

因此,他们不认为必须培育充分深度的定力,以辨识佛陀所教导的名色法及其因缘。

如是,因为禅支很薄弱,他们的定力也很薄弱而不能持久,所以有分心仍然会发生。

如果禅修者故意修行,以便经常落入有分心,他仍然能够达到目的,但是那并非真正的涅盘。

要证悟涅盘,我们必须逐步地修行七清净。若不了知究竟名法、究竟色法以及它们的因缘,禅修者无法证悟涅盘。

就好像还没有能力自己站立的小孩子,当他要学习走路之时,将会一再地跌倒。

同样的道理,在近行定的阶段,禅支还没有坚强茁壮,因此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进一步培育禅定力,禅修者需要信、精进、念、定与慧这五根的帮助,以便推动自己的心,并将心固定于安般似相。

禅修者需要深信,专注于似相能使自己证得禅那。禅修者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认知安般似相。

禅修者需要正念,以便不忘失安般似相,任何时候都能快速忆起安般似相。禅修者需要定力,以便一心专注于似相,以及需要慧,以便了知安般似相。

在安止定的阶段,禅支已经完全茁壮,好像身强力壮的成人,能够整天挺直站立一般。

禅修者也是一样,他能够以安般似相,作为自己的心的对象,并停留在安止定当中很长的时间,而不会落入有分心。

在此阶段,禅修者不间断的完全专注于似相,能持续一、二、三小时或者更久的时间。

此时,禅修者听不见任何的声音,他的心,只会专注于安般似相,不会趋向于其它对象。

问:在什么情况或状态下,我们说一个禅修经验是近行定或安止定?

答:如果禅修者专注安般似相的定力很强,但是有时仍会落入有分,我们可以说,此时的定力是近行定。

唯有当禅修者能够不间断地专注于安般似相,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我们才能说它是安止定。

禅修者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是否落入有分呢?他可以注意到,自己有时会对安般似相失去觉知,那时就是落入有分心。

有时候,他的心会有很短暂的刹那,想到安般似相以外的对象。但是这些情况,不会发生在安止定。

在安止定当中,唯有相续不断的完全专注安般似相,不存在有一丝一毫的妄想或杂念。

问:何谓遍作相?何谓遍作相?遍作相与取相之间有何差别?

答:禅相,是你修习禅定时,你的心专注的对象。在修行安般念时,有三种禅相:遍作相、取相、似相。

有三种定:遍作定(预备定)、近行定、安止定。有三种修:遍作修(预备修)、近行修、安止修。

遍作定的对象,可以是遍作相、取相或似相。遍作修,即是遍作定。真正的近行定,是紧邻于安止定之前出现的,这是为何它称为近行定的理由。

但是,有时在安止定之前(虽然距离安止定还有一段程度),以似相为对象的深且强的定力,也隐喻式地被称为近行定。

当遍作定被完全培育时,它能够产生出近行定;当近行定被完全培育时,它能够产生出安止定。

以下讨论三种禅相:一、遍作相:你修安般念时,那自然的呼吸,就是一种遍作相。注释中提到鼻孔相与上唇相,也都是初学者的遍作相。

当定力稍微增强时,通常在鼻孔出口处附近,会出现一些灰色或者烟雾色,它称为遍作相;

此时的定力,称为遍作定;此时的修行,称为遍作修。在这个阶段,禅相不一定只是烟样的灰色,也可能出现为其它的颜色。

二、取相:当前面这种定力增强有力之后,烟样的灰色,通常会转变成如棉花似的白色。不过,依照心中‘想’的改变,禅相也可能变成其它颜色与形状。

如果禅相的颜色与形状经常改变,定力将会逐渐下跌,这是因为禅修者的‘想’,经常被改变的缘故。

因此,禅修者不应注意禅相的颜色与形状,而应只是一心专注于禅相本身。取相,是第二种禅相。这种专注于取相的定力,也是遍作定,这种修行也是遍作修。

三、似相:当定力变得更加强而有力时,取相会变成似相。通常,似相是清澈、明亮与发光的,犹如晨星一般。

在此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想’改变,禅相也会改变:若禅修者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

想要似相变成红宝石色,它就会变成红宝石色。《清净道论》提到,禅修者不应如此做。若如此做,即使很深的定力也会逐渐变弱。

由于他生起不同的‘想’,从而也就分散注意力,到了不同的对象。所以,禅修者不应当玩弄禅相,否则将无法达到禅那。

专注于似相最初阶段的定,也是遍作定,其修行也是遍作修。然而,接近禅那的定,则称为近行修。

当安止定生起时,所专注的禅相,依然只是似相,但该定力是安止修。

10

主题

1

好友

452

积分

浑圆二段

Rank: 3Rank: 3

威望
0
金币
172
贡献
192
在线时间
99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11-30
积分
452
注册时间
2010-3-23
帖子
88
4#
发表于 2013-9-29 10:35:23 |只看该作者
转贴的文字比较多,诚恳的希望师兄弟们耐心的看看,必有收获!!!同时推荐一本书给你们《清净道论》,试想一下禅武合一,就算武功没提高,人格也必将有个飞跃!!!

157

主题

32

好友

4963

积分

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77
金币
3100
贡献
470
在线时间
577 小时
最后登录
2019-2-23
积分
4963
注册时间
2010-11-7
帖子
1204

浑圆精英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5#
发表于 2013-10-7 17:12:13 |只看该作者
感恩师兄分享妙法~!随喜赞叹师兄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浑圆功网站 ( 赣ICP备19014379号

GMT+8, 2024-11-13 09:58 , Processed in 1.42039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