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三原 于 2013-10-25 15:48 编辑
老师的道德文化示意图感悟之二
江南静侠
所谓修身,包含健身和思想道德修养两方面,即性命双修的意思。身体是硬件,思想是软件,身体是思想的载体,思想起主导作用。身体健康尤其是“五脏”达到健康和谐高度统一以后,对外界客观世界的反应就更灵敏,并且人体生命能量就更强大,再加上对天理、地理、事理、物理、人理、情理的学习,以及对圣贤经典的学习,并结合体悟、静悟,身心高度和谐统一,智慧就自然出现了。中国道德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释、道家等都特别重视修身,以期达到自然人生的目的。 修身是人类的自然本性。道的规律是生化及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冬藏、春生、夏长、秋收正是道的这个规律的体现,没有冬的孕育,哪有春的勃勃生机?更谈不上夏长和秋收了。人类来自于大自然,必然也服从这个规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人类的本质需求和自然天性。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身不修,谈何齐家?更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了。当然,作为普通人,这里的齐家,就是家庭和睦,治国,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平天下,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 修身是人生的根本大业。《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要想把握真正宇宙人生的真理,在于通达本觉之性,从而推己及人,使人弃恶从善,并且达到大慈大悲的境界。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是自觉,觉他和觉满。修身才能通达本觉之性,才能自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头老百姓,名位虽不同,但本觉之性相同,推己及人及达到大慈大悲的境界也相同,所以都要以修身为本。人的本觉之性既然相同,为什么又有圣贤和凡夫的天壤之别呢?正是因为是否修身的缘故。修身了,则本觉之性显露出来,从而大仁大智大勇,成为君子和圣贤;不修身,则本觉之性被遮蔽,从而贪婪、愚昧、肆无忌惮,成为小人和愚夫。 修身和治世不能分开。修身是对己,治世是对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贯的,正如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是缺一不可的。天地以混元一气自运,也以混元一气养育万物,并没有分别,本末并进,体用兼赅而已。当你成为太阳,自然会照耀别人。自古圣贤也没有只修身,不应世的,诸葛亮如果不出山,终老山林,纵满腹经纶,修身何益? 如何修身呢?也就是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高深的思想修养,并能达到高度智慧的境地呢?那就要尊道贵德,服从道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首先,要明理,即明白道的总根源,总规律,总原则,总法则。道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都是道,静观万物皆自得。不仅是修身,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搞清楚事情的规律、原则、法则,才能取得成功,如饮食起居、言行举止、待人接物、心理心态都应顺应自然规律。 其次,独立守神,抱圆守一是最好的修身方式。“抱一为天下式”,心得一,乃有其术,也即产生高层次的健康,高级的功夫和高深的智慧。独立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守神就是守住自己的本性,独立也指独自站立,即站桩功。圆是指天、地、人三道,三道合一为抱圆,守一,就是人的主观要符合客观这个道,与道相交相通相合相融,抱圆,也指双手在胸前呈圆形环抱。这也是浑圆桩功的核心。 第三,学习道德传统文化。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修身文化,我们应多读圣贤书,即儒、释、道三家经典,特别是《道德经》、《修为经》、《大学》、《中庸》、《论语》等。读经,学经,悟经,明经,得经,体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经典和自身真正结合起来。目前王安平老师创建的浑圆文化就包含养生、高级武功、道德修养、智慧学四个方面,是比较全面的修身学问,继往开来,正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对象。 第四,知行合一。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凭什么修养自己”。因此,真正的修身,就应该体悟人性及其变化,体悟自然界万物对人类的作用及意义,体悟天道的根源、规律、原则、法则及其对人类的主宰性,体悟静的奥妙及神奇作用。
老君教导我们“聪明俊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贵富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这是多么高的修身境界!内圣外王之道是真正的修身之道!当然万丈高楼平地起,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修去自己的不良习气,让自性大放光芒!
曾作诗一首以自勉:
深研释儒道,苦练浑圆功。
勤修戒定慧,力除贪嗔痴。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和光同其尘,无为无不为。
松静自然立,抱圆兼守一。
静无一念生,动即万善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