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满山红叶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道德经》是怎样一本书

[复制链接]

94

主题

27

好友

8692

积分

浑圆四段

Rank: 5Rank: 5

威望
23
金币
5120
贡献
1021
在线时间
71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8-26
积分
8692
注册时间
2014-3-20
帖子
2505
21#
发表于 2014-7-10 09:01:39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解: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拓展: 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可以担负天下重任。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贵、福祐子孙。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经络“营阴阳,行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勿视、勿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94

主题

27

好友

8692

积分

浑圆四段

Rank: 5Rank: 5

威望
23
金币
5120
贡献
1021
在线时间
71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8-26
积分
8692
注册时间
2014-3-20
帖子
2505
22#
发表于 2014-7-10 16:36:42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解: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拓展: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经络“营阴阳,行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勿视、勿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94

主题

27

好友

8692

积分

浑圆四段

Rank: 5Rank: 5

威望
23
金币
5120
贡献
1021
在线时间
71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8-26
积分
8692
注册时间
2014-3-20
帖子
2505
23#
发表于 2014-7-10 16:47:18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解: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拓展: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经络“营阴阳,行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勿视、勿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94

主题

27

好友

8692

积分

浑圆四段

Rank: 5Rank: 5

威望
23
金币
5120
贡献
1021
在线时间
71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8-26
积分
8692
注册时间
2014-3-20
帖子
2505
24#
发表于 2014-7-10 16:58:50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解: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拓展: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      
      
经络“营阴阳,行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勿视、勿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94

主题

27

好友

8692

积分

浑圆四段

Rank: 5Rank: 5

威望
23
金币
5120
贡献
1021
在线时间
71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8-26
积分
8692
注册时间
2014-3-20
帖子
2505
25#
发表于 2014-8-10 13:11:29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解:太古之时(治理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晚一些的统治者(以德教化民,以仁义治民,施恩于民),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晚一些的统治者(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人民畏惧他;近时的统治者(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相信他。悠然而不轻易发号施令。等到事情因人因人办成,(人民却不知道这是统治者的功劳)老百姓都说我原本就如此。

       拓展: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最好图解。

       老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希望主政者要有质朴的修养,而且要深知其为民服务的使命,反对主政者以发号施令等形式、刑治国家。
经络“营阴阳,行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勿视、勿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94

主题

27

好友

8692

积分

浑圆四段

Rank: 5Rank: 5

威望
23
金币
5120
贡献
1021
在线时间
71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8-26
积分
8692
注册时间
2014-3-20
帖子
2505
26#
发表于 2014-8-10 13:25:14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经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同,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解: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随着智巧的出现,才产生了伪诈;家庭不和睦,才有人提倡父慈子孝;国家陷于混乱,才显出忠臣。

       拓展: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承,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表达了相当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指出一个社会彰显某种美德,正是因为它的缺失,呼吁领导者要用“无为之治”教化人民于无形之中。
经络“营阴阳,行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勿视、勿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0-23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27#
发表于 2014-8-10 17:43:26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所含至理是站在一定高度之上的概括。可以叫这种形式为压缩式。他说一。抱一是天下式。因为抱一,可以挂万理。这就是压缩模式之原形。

    那时器具稀,所以书者,简约为章。  由其经理,更是抱一而十三。
如西方人论理,则较详细。心,物,二理,早在千年前便有。西方人发现了,便扩张开来,长篇而论,详尽而又独树。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0-23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28#
发表于 2014-8-10 17:49:32 |只看该作者
西方人虽然长篇而罗索却远不如我国论理之宏观,是因我中华,早就懂得,数码,压缩。  如心理 与物理。我国之研究并不比外国少。

如武功一术,便含尽此二理。只是我们表现形式不一。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0-23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29#
发表于 2014-8-10 17:56:05 |只看该作者
唯有拓开观念,横观纵伸。   其实我们将反过来能更深的认识,道德经这本书。
当我们环游一周。反将回来时,你会发现,所容之道,这里尽容。只是他是那样的简约。
比如心, 心理要用尽笔墨也道之不尽。物,用尽纸张也容之不全。我们的周易,就具有这样的数码压缩功能。

这种要术,叫科技。

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叫物质。物质是混合而成。其理叫物理,其分,叫化学。

今天我们所有的科技来源,就是从这简约中一一解压出来的。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0-23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0#
发表于 2014-8-10 18:00:51 |只看该作者
认识道德经,就能认识大道。他就是周易。他就是我们梦中的盘古之数。认识周易的运动模式,将会继续解解压出我们未能知道的自然之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浑圆功网站 ( 赣ICP备19014379号

GMT+8, 2024-12-1 01:19 , Processed in 1.2884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