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守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守一浑圆功站桩点滴

  [复制链接]

22

主题

14

好友

41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
金币
3041
贡献
299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2-18
积分
4122
注册时间
2011-3-23
帖子
741

浑圆精英 浑圆卫士

371#
发表于 2013-10-30 19:40:08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加油呀,站起来!写起来!

100

主题

44

好友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6
金币
8328
贡献
13528
在线时间
12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8
积分
23963
注册时间
2009-11-3
帖子
1790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372#
发表于 2013-11-13 21:18: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守一 于 2013-11-13 21:23 编辑

以下摘自入云龙博客:
人心里的我执是非常厉害的。比如那些疯狂的追星族,疯狂起来能把人家身上的肉都咬下来。其实他们追的哪是什么星?追的是他自己而已。同理,一个喜欢轻易抬高自己或者贬低别人的人,内心深处实则是非常猥琐和自卑的,“我”这个东西太膨胀,就虚无而没有落脚处了。真正的大师不用靠时时贬低别人来活着。

人活着有所缺,就怕活出个卑微;人活着有所恃,就怕活出个嚣狂。这两种,皆是病。穷而有节,富而有礼,是活明白了的。因为穷困就丧失人格,其实丢掉的远比一时一地要多得多。因为富贵就狂行欺世的,花开时很诱人,败亡的那日来得也快。不信你看二十年前的那些大富豪们,如今还剩下几个?他们都在哪里?

我执到了修行人那里,就会变成法执。当你没有真正彻悟到本源的时候,很容易抓住一个自以为是的稻草,而变成极端顽固的自我认知。认为其余一切都是错误的,只有我自己这里的是真的。对错只是二边之见,看得见别人的错误,其实自己那里的错误也不少。南怀瑾先生说最怕那些满嘴佛话满身佛味的,我也怕。

一个明道的人托世,是绝对不会去当皇帝或总经理的。花无百日红,再大的事业也有衰亡的那天。所以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绍兴人当师爷,老板不一定长久,但师爷这饭碗则一定长久。历史上如范蠡、张良、刘伯温都是大明白人。功成、身退,换个地方再去逍遥。如今的繁花似锦,转眼过去便是满目凋零啊。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人讲抱残守缺,曾国藩言求缺,都是大彻大悟的话。用老百姓的话,别得瑟,得瑟到头了一定出事。做人做事不可致极,因物极必反。


^^^^^^^^^^^^^^^^^^^^^^^^^^^^^^^^^^^^^^^^^^^^
行拳之始有呼吸,而逐渐之至无呼吸也。非是无呼吸,乃是转气为息。常有收吸发呼之说,不可谓不对,未入道家三昧也。不入息,则龙虎交而不化,不得真炁生起,终不得炼精化炁之门径。亦有呼吸调理气脉乃至循行周天者,此后天之气血搬运。前贤云:气不可御,御则气滞。气滞何处,何处即生隐疾。能不慎乎?

松者,非松懈之松,是内开外合,内张外弛也。鼓荡者,鼓动激荡之意。丹田之内动如风箱,外部之神气激荡天地环宇同动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动则虚实清,用则反其意也。练若举轻若重也,用则举重若轻。此阴阳之妙。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全在神意之流连。形虽断,意缠绵,前后融接,滚滚难绝。

打拳不是手上功夫。周身的劲练得齐整了,是从脚上走出来的。脚上走出节奏,用神气惊起尾椎,腰胯里头出消息,手只是个连带的,意动而手到。就不能用快来形容了。快是人间气象。没有快慢的概念,神意到了手就到。甚而,神意没发手亦到矣,即是本能功夫。身心不能有一丝拙处,腰腹中内息腾腾,惊乍即发。

练拳不能有烟火气,如郭云深说的不带一丝毫血气。几乎所有人都是初学时进步飞快,然后就慢了下来。如果一开始就有进步,说明学的和练的并没错,之所以后来不进步了,就是心里头患得患失多了。所以我常说,学拳要当个傻子,最怕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几乎都是半途而废。要把此心时刻稳住,内外须皆无牵挂。

虚灵顶劲,不是百会穴或者脑瓜顶往上顶,是玉枕也就是耳后高骨往上虚虚领起,便能使天阳自然会于头顶,身便轻利了。涵胸拔背,多少人误在这里。涵胸不是含胸。人生理上就是含胸的,很多人还故意往里头含,结果把气都顶在膻中穴一带下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罗锅。首先要开胸,也不是顶胸,胸开了气就顺了。

开胸顺气,开胸了气才能下至丹田。什么叫开胸?人立着或者坐着的时候气很难下去,但只要往床上一平趟气就下去了。这时候你用几本书放在丹田处,丹田或者腹式呼吸就非常容易。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你平躺着的时候两个肩膀头往后舒展开了,胸一下子就开了,气也就能下去了。所以涵胸要先开胸,上下就通了。

拔背,不是把背搞成象乌龟壳一样的,而是上头虚灵顶劲,下头塌腰坐胯,中间开胸顺气,整个后背上下拔开的意思,大龙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只有这样,内家拳所说的内开外合、站住中定往开里打、内张外松才能做到。脊椎骨以及24个骨节对人太重要了。普通人都是堆在那里没生气,而我们则要让它都灵动起来。

无论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从形式上讲绝对不会脱离最基本的物理学规律。内在的东西有些玄奥的,是现代科学还没能进入其领域。无极桩里出鞭杆劲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平常走路的姿态。人走路时,迈步之前那一瞬间就是平地立杆。迈出去这一步就是鞭杆劲。你迈出去这一步不动,往下一坐就是最基本的三体式。

为什么要坐?道理很简单,就是折叠。以大轴为中心的研圜相合,就是抽紧。折叠加抽紧,就是自然界最有效的两个发力状态合一块了。我们有一个折叠的劲(伸缩),有一个抽紧的劲(研圜),还有一个高速运动冲击的劲(进退)。三劲合一,出来的才是传统武术的效果。算秘密吗?反正前辈著作中没有明讲的。

抱元守一

100

主题

44

好友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6
金币
8328
贡献
13528
在线时间
12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8
积分
23963
注册时间
2009-11-3
帖子
1790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373#
发表于 2014-6-17 15:54: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守一 于 2014-6-17 15:58 编辑

录自《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余培林著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意】
       文字没有办法完全表达语言,语言也没有办法完全表达意思,语言文字的功用是很有限的。所以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还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至于那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没有形状,看也看不到,没有声音,听也听不到,没有实体,摸也摸不到,并且恒久不变,那就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解说的了。同样道理,一个普通的真相,还可以给它加上一个名称来称谓,至于那包含宇宙万物之理的大道的真相,恒久而不变,是没有办法给它加上一个名称来称谓的。因为你称它为甲,它就不是乙,你称它为彼,它就不是此了。因此,要了解大道,可不能执著于语言文字和名相,完全要靠心灵去领悟,否则,就要走入迷途而永远无法清醒。明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谈谈天地万物创生的情形了。天地开始的时候,没有物体,没有形象,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无”,这“无”就是“道”的本体,而这“道”就是宇宙的本源。当“道”一产生创生的作用,万物就随之而生。在万物创生而没有形体的时候,可称之为“有”,这“有”就是“道”的作用。所以,常想到天地的本始是“无”,就可以了解道的本体精微奥妙;常想到万物的根源是“有”,就可以了解道的作用广大无边。“无”和“有”一是道的本体,一是道的作用,各是道的一面,可以说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并且都可以称为玄妙,玄妙而又玄妙,那就是宇宙万物创生的本源──“道”了。

【解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道”字是名词,指宇宙的本源。关于宇宙的本源,古代希腊哲学家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火,也有人说是空气,中国的阴阳家认为是五行(金、木、水、火、土),老子却认为是“道”(说见第四、第二十一、第二十五各章)。第二个“道”字是动词,讲说的意思。“常”的意思是恒久不变。“常道”,就是恒久不变的道。第一个“名”字是名词,指“道”的真相。第二个“名”字是动词,称谓的意思。“常名,就是恒久不变的名。”老子的“道”,包含着宇宙万物的发源、生长、变化、归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讲说的,但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立了这五千余言。
      佛家讲到最高境界,也只是说:“不可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大家都默然不响,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只是以花示众,并未说破,迦叶参悟禅机,也只是微笑而已,不用语言解说。因为形诸语言,反而破坏真相,横生枝节,佛教禅宗所谓“说是一物即不中”。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立了五千余言,怕后人把这五千余言就当作“道”的全部,所以开宗明义就要人不要过分执著语言文字,这五千余言并非“常道”,只是通往“常道”的桥梁而已。事实上,对所有的书籍,都不应该过分地执著它的文字,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就是这个意思。《淮南子•道应训》里有一段桓公和木匠轮扁的对话,把这个道理说得最为清楚:      轮扁:“您所读的是什么书?”      桓公:“是圣人的书。”      轮扁:“那个圣人在什么地方?”      桓公:“已经死了。”      轮扁:“那么,您所读的只是圣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我在读书,你一个木匠竟敢讥讽我!你说得出理由来,还则罢了,如若不然,我可要你的命!”      轮扁:“是的,我有理由。拿我造轮的例子来作一个说明,斧头挥动得太快了则感到很苦,而且砍不进去,挥动得太慢了则感到轻松,又做得不够完好。要挥动得不快不慢、得心应手,那才是至妙的境地。但这种境地,我无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学到。所以我现在七十岁了,还要亲自造轮。圣人所说的话也一样,事实真相说不出来,已被圣人带到坟墓里去了,所剩下的只是一些糟粕罢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真实的东西,语言文字是无法表达的。反过来说,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那就不是真实的东西。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苏东坡在《日喻》一文中,对这个道理有一个很精辟的譬喻。他说:“有一个天生的瞎子没见过太阳,就问人家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就跟铜盘一样,他敲敲铜盘而晓得了它的声音,后来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就认为那是太阳的声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就跟蜡烛的光一样,他摸摸蜡烛了解了它的形状,后来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就认为那是太阳。”太阳是有形的,人人可以看到,但经过用语言解说给没有见过的人听,结果却由铜盘错成钟,由蜡烛错成笛子。道是抽象的,任何人都没有见过,比太阳要难知道得多,如果要透过语言的解说,那还不知道要错成什么样子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的源始是“无”,万物的源始是“有”。“始”和“母”的意思相同,是根源的意思。这是老子书中的常用语,其他如“门”、“根”、“宗”、“本”意思都一样。这里的问题是,“无”和“有”,“天地”和“万物”究竟有什么关系。“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两者虽各为道的一面,但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可见“无”的层次要较“有”为高。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可见天地比万物的层次也较高。它们之间的次序是,无──有──天地──万物。这两句话以前都读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是说常以天地的本始为无。“常有”,是说以万物的根源为有。两句的“其”字都是指道。“妙”,精微奥妙的意思。“徼”,王弼解为“归终”,引申有广大无际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常以天地的源始为无,是为了要观照道体的精微奥妙;常以万物的根本为有,是为了要观照道用的广大无边。这两句也有读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但(一)老子反对欲,怎么教人“常有欲”呢?(二)“常有欲”又如何能够“观其徼”?(三)本章在叙述道体(无)和道用(有),所以下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就是指的无和有,如果这两句读为“常无欲”“常有欲”,下句的“此两者”当然是指“常无欲”和“常有欲”;但“常无欲”“常有欲”怎么会是“同出而异名”?又怎么会是“同谓之玄”?由此看来,还是以读成“常无”“常有”较佳。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指“无”和“有”,上文已说过,“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各是道的一面,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所以说是“同出而异名。”“同出”是指同出于道。由于“无”和“有”都是抽象的,并非有形的物体,但却能创生出有形的天地万物,所以说“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字本来的意思是小,引申而有精微玄妙的意思。“玄之又玄”,指精微玄妙的极处。“玄”指“无”和“有”,“玄之又玄”,指“无”和“有”的尽头,那当然是指“道”而言。而“道”是万物万理的出处,所以说是“众妙之门”。

【说明】      
本章在说明“道”的体和用。老子首先教人不要执著语言和名相,以免走入迷途。他说宇宙的本体是“无”,由“无”而生天地,由天地而生万物,终于形成了万象纷纭的世界,这和自然科学上所讲的天地万物的形成,其前因后果,大致相同。然后他又从万象纷纭的世界,往上推到本源的“无”和“有”,再从“无”和“有”上推到宇宙的本源──道。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道”当然是最重要的了。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生长变化的法则,更是天地万物最后的归宿。因此,无论我们把老子哲学分成多少部分,如宇宙论、人生论、修养论、知识论、政治论等,道都是各部分的最高指导原则。本章虽没有直接说到道,但却介绍了道的体和用,那就是“无”和“有”。“无”和“有”各是道的一面,“无”是道的本体,“有”是道的作用。“无”虽是天地之始,“有”虽是万物之母,但它们并不是有形的物体,而只是概念而已。就层次上说,“无”的层次要比“有”为高,因为四十一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至于第二章的“有无相生”。只是说“有”和“无”两个概念是相对而生的,这和层次毫无关系,不可混为一谈。
抱元守一

100

主题

44

好友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6
金币
8328
贡献
13528
在线时间
12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8
积分
23963
注册时间
2009-11-3
帖子
1790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374#
发表于 2014-6-18 09:42: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守一 于 2014-6-18 09:44 编辑

录自《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余培林著
第二章

【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意】
      道体超出于万物之上,是绝对的,也是浑朴无名的。所以既没有美丑,也没有善恶。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不识不知,一切顺从自然,没有爱憎,没有纷争。及至道体分裂,“朴散为器”(二十八章),一切美丑、善恶等相对之名也因而产生,但当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的时侯,必定喜爱美而厌恶丑,趋向善而远避恶,于是竞争产生,诈伪兴起,那反而不美、不善了。其他如有和无也相对而产生,难和易也相对形成,长和短也相对而显出,高和下也相对而显现,音和声也相对而应和,前和后也相对而成序。所有这些相对的概念,都由对待的关系而产生,正如美和丑、善和恶一样,当这些相对的概念产生以后,人们便都趋向于自认为好的、有利的,而逃避自认力坏的、有害的。于是,人世间从此就扰攘不安了。只有体道的圣人,能够紧紧抱守绝对的“道”, 超越一切相对的“名”,一切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用“不言”的方法来施教。任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默不作声;生长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正由于他不自居其功,反而得到万物的尊敬爱戴,结果他的功绩却能够永垂不朽。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指天下之人。“斯”则、就的意思。“已”,相当于“矣”。“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超越万物,超越时空而存在的, 所以它是绝对的。正因为“道”是绝对的,所以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善恶。换句话说,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不容许我们去分解它;但人们往往都有偏见,自私自利,用他们的私智,把道一剖再剖,于是将浑朴的道体凿碎了,而一切对待的概念也从而产生了。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以后,一定都争美弃丑,向善背恶,于是纷争迭起,诡诈丛生,世界从此扰攘不宁, 那不是反而坏了,反而不好了吗?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有、无”,这里只是指两个相对的概念——“有”和“没有”,与第一章“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一指道体,一指道用,意思完全不同。“相生”,相对而生的意思。“相傾”,相比的意思。“音声”,就是音响,响是回声。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词,老子书中的相对词特别多,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虚实、强弱、外内、开合、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唯阿、昭昏、察闷、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行随、歔吹、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祸福、正奇、善夭、智愚、牝牡。所有这些对待的概念都是在浑朴的道体分裂之后才产生的,但既然已经产生了,那已是无可如何的事,老子只有教人认清这些相对的概念,只有在比较之下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限度下才能产生,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或另一个角度来看时,这些分别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有其相通互济的地方。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就是这个意思了。 例如昼和夜,在台湾是昼的时候,在美洲刚好是夜,这就是空间的限制。民国以前,满族是异族,民国以后,同是中华民族,这就是时间的限制。明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对于一切相对的事物,如无和有、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才好。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他与道同体,纯任自然,谦下不争,无为无欲,和儒家理想中有为有欲的圣人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无为”,是不自私,不任意,一切依循自然而为的意思。并非一点事不做,只是如天地创生万物,顺乎万物生生的本性罢了。因为任意妄作的结果,不仅破坏自然,还要造成人祸。例如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不顺水性,四面围堵,治了九年而水患不息。后来禹来治理,排导渲泄,一举而水患绝迹,就是能顺著水性的关系。“不言”,本来的意思是不说话,引伸有不立声教法令的意思。我们看天并没有讲话,而四时运行不已,万物生长不息。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叫作王骀的人,只有一条腿,鲁国跟从他学习的人和跟随孔子学习的人一样多。王骀既不教诲,也不议论,可是跟他学习的人,每天空虚地去,却非常充实地回来(见庄子德充符篇)。这就是“不言之教”的最好说明。这两句是说世俗之人多执著于相对的名,自陷于纷扰之境。只有圣人能够与道同体,一切顺从自然而行。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作”,  兴起、生长的意思。“辞”,动词,言说的意思。“不辞”应上文“不言之教。”“不有”,不占有的意思。“恃”,赖的意思。“不恃”,不依恃其能。“不居”,不居其功。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圣人无私无欲,生长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明明有功,却不居其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唯”,因为的意思。“不去”,不消失, 也就是长存的意思。圣人不居其功,结果他的功劳反而能够长存不朽。这就有如天地无私,生长万物,万物莫不感恩戴德的情形一样。二十二章说“不自伐,故有功”正是这个道理。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不夸其功,不提官禄,隐居而终,结果名垂青史。光武中兴,群臣争功不已,只有冯异独自站在大树下,一言不发。后人尊为“大树将军”,传为美谈。这些都是不居其功,其功不去的最佳例证。

【说明】
      本章在说明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世人不可妄分是非,强别善恶,以免自陷纷扰。并揭示圣人无为而治、不言而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做法,并以此作为模笵,使人有一个遵行的准则。宓子贱治单父,每天只弹弹琴,连大堂都不下,结果单父治得非常好。这可以说是无为而治的最好的例子了。



抱元守一

100

主题

44

好友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6
金币
8328
贡献
13528
在线时间
12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8
积分
23963
注册时间
2009-11-3
帖子
1790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375#
发表于 2014-6-20 15:28:07 |只看该作者
录自《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余培林著  
第3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意】贤人,是人人都想做的;贤名,是人人都要享的。崇尚贤人,则人人竞争;崇尚贤名,则人人倾轧。如果在上位的人不崇尚贤人、贤名,人民没有争逐的对象,竞争、倾轧当然就随之而停止了。金银珍宝等都是难得的财货,也是人人争逐的对象,而盗贼之所以产生,大都是为了要获得这些难得的财货,如果在上位的人不重视这些难得的货物,不搜刮聚敛,人民自然不去逐取,也不至于沦为盗匪了。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者。”(孟子滕文公上)如果在上位的人无所嗜好,人民自然就不争了。人之所以好名利,因为名利可欲的缘故。如果在上位的人不显示名利有什么可欲,那么,人民的意不会迷,心也不会乱了。所以体道的圣人治理国家,必先从治身做起,使每一个人心志空虚,不知不识,浑浑沌沌;使每个人腹饱体健,无欲无求。在这种情况下,纵使有智巧的人,也没有办法用其伎俩了。这样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国家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解析】“不尚贤,使民不争。”“贤”,指贤名,兼指世俗所谓的贤人。老子并不反对实质上的贤,他曾说“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七十七章)只是反对贤名和世俗所谓的贤人罢了。因为贤名和世俗所谓的贤人,不仅无益于国,而且会引起众人的争逐,弄得社会扰攘不宁。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指金银珍宝等财货。这些东西,饿了不能吃,冷了不能穿,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是由于人的重视,才身价百倍,使得人人贪得,个个争取。甚至窃盗抢夺,也在所不借。真是“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由此看来,这些“难得之货”,岂不是造成窃盗的根源?如果在上位的人不重视它,人人都把它看作粪土,大家要都不想要,谁还会窃盗呢?这就是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的原因。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是总括上文“贤”、“货”而言,所以“可欲”,兼指上文的名和利。“见”,显现的意思。人之所以好名好利,是因为名利的可欲,如果在上位的人不显示名利有什么可欲,人民的贪心自然不会产生,而也不至于迷乱了。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心和志是智力巧诈发源的地方,而智力巧诡是圣人治国的绊脚石。十八章说“智慧出,有大伪。”六十五章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即其证明。老子主张“虚其心”、“弱其志”即在使人民无知无识,返朴归真,“骨”、“腹”,皆指生理。“实其腹,强其骨”,即在使人民无求无欲,简单朴实。在这种情形下,人民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达到道家理想的生活境地。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的基础在于“无欲”和“无知”。人民既已“无知”“无欲”,回复到浑沌的境地,那么,在上位的人就可以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了。这时纵使有聪明智慧的人出来,也不敢有所作为了。

    【说明】本章可说是老子的政洽论。他反对尚贤,反对重视财货。主张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以使民无知无欲,归真返朴,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抱元守一

0

主题

0

好友

57

积分

浑圆一段

Rank: 2

威望
0
金币
14
贡献
41
在线时间
8 小时
最后登录
2015-7-19
积分
57
注册时间
2013-10-6
帖子
2
376#
发表于 2014-7-11 08:19:38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字,受益,你写来玩的那篇文字,不管同意与否,我转载我博客里了,守一。谢谢。

100

主题

44

好友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6
金币
8328
贡献
13528
在线时间
12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8
积分
23963
注册时间
2009-11-3
帖子
1790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377#
发表于 2015-6-23 14:50:11 |只看该作者
站桩外形要松活,意识要静一;外形不松活,则意识难静一。
抱元守一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78#
发表于 2015-6-23 16:27:29 |只看该作者
守一 发表于 2015-6-23 14:50
站桩外形要松活,意识要静一;外形不松活,则意识难静一。

是这样的。松活而统一。有形而无形。形和意之间的不丢不顶。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意思。

比如   松即紧。紧即松。这种种的论点,都是不同的人的体会。他的要点,其实就是  不能丢,也不能顶。一顶就僵了。一丢就懈了。哈哈。

能形意抟而体会到一种安舒,就是松活。
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不一样的,   但形意的统一而极乐。却是正确的路。

100

主题

44

好友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6
金币
8328
贡献
13528
在线时间
122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8
积分
23963
注册时间
2009-11-3
帖子
1790

浑圆卫士 新人进步

379#
发表于 2015-6-24 11:54:01 |只看该作者
http://hyszw.net/thread-13830-1-1.html
楼主转帖内容乍一看颇有点道理,细细想来,也是一家之言。首先,我想问,哪位桩友每天真正达到了6小时,不说6小时,达到4小时的有几人?这4小时中,不说其他,只说达到老师浑圆桩基本要求和做到松、静要求的又有几人?每天有一次坚持2小时以上的又有几人?且将4小时按动静3:7分的有几人?每天做到了这些且坚持三年的又有几人,更不要说十年?如果,以上问题,都回答了是,那么你的身体还没有变化,那你来问我这是为什么!!其次,既然选择了修炼浑圆功,对大多桩友而言就意味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放弃的东西也很多,对此,无需赘言,那么就不要问“你们不用工作吗?你们不用照顾家庭吗?不要交往亲戚朋友吗?”等等脑残问题,这就修炼者而言是一个悖论,谁也不会强求你去站桩,有舍有得的道理人人都懂,偏偏你不懂!!第三,谁说浑圆功吸引老年人不吸引年轻人,你到山庄看看了再说,再到浑圆桩QQ群里看看再说,有些东西可以想当然,有些东西则不能;我承认,真气运行法的论坛办得很好,各地亦有教学点,但我不想评论浑圆桩和真气运行法孰优孰劣,我只想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真正把两者实践了且有一定功力的朋友才有发言权,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原来就是修炼真气运行法的,后来我“叛变”了,我觉得浑圆桩更适合我!因为,我无论怎么努力,没法让自己的胸口发热,也感知不到暖流进入丹田的状态,反而,真气运行法的呼吸方式让我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可是,我按浑圆桩要求,第一次站那儿,手上立马就有麻热胀,双手如插入棉花、稀泥之中动都动不了……第四,我想说说题外话,讲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年我在山庄参加七期强化班,有人给我介绍一“高人”,在见到此高人之前有这么一桩事:那时学员们陆续来山庄,一日有个学员嘟嘟囔囔责怪工作人员给他安排的住宿不好,说是房间靠阴面且光线太暗,我还依稀听到他说什么给老弟子怎么安排这么差之类的话,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件事后的第二天,给我介绍“高人”的师兄发来那位“高人”的详细住址情况,让我有时间去拜见一下,于是我欣欣然去找“高人”,到了住宿楼一楼,按着提供的房号,轻轻敲门进去,发现有位师兄正在站桩,我想可能这就是那位“高人”吧,于是轻轻报上自己要找的人名,问是不是他,结果他说不是,努着嘴指了指床上,这才发现,床上还躺着一个人,我的心咯噔一下;这是,床上那人也起来了,由于光线较暗一下子还没看清,等他站起身,哎吆,这不是昨天要求换房的那位学员吗,我的心又咯噔一下。呵呵,他听说我是某人介绍特意来见他,他很高兴,给我说了一些站桩方面要注意的事项……后来的后来,他说他站了几十年时间结果没预想的好,甚至还有病,再后来,他公开说老师的不好,攻击浑圆功,再后来,他叛出浑圆门……听到这些,我的心反而不咯噔了……这是关于一个老弟子“修炼”多年后在山庄发生的和关于他以后发生的一些事,在山庄期间他的一些事非常细微,在他的人生经历中似乎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但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聪明的你一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了!所以,建议桩友们在读过修真心语后,再去读读最最前面的三迷九糊涂和关于“三信”的那些告诫,千万别让人给忽悠了,也别让我给忽悠了
抱元守一

22

主题

14

好友

412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
金币
3041
贡献
299
在线时间
361 小时
最后登录
2016-2-18
积分
4122
注册时间
2011-3-23
帖子
741

浑圆精英 浑圆卫士

380#
发表于 2015-6-25 11:45:2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南静侠 于 2015-6-25 11:51 编辑

守一兄写这篇帖子花了不少时间吧?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浑圆功网站 ( 赣ICP备19014379号

GMT+8, 2025-8-2 19:24 , Processed in 1.2664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