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守一 于 2014-6-18 09:44 编辑
录自《生命的大智慧——老子》余培林著
第二章
【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意】 道体超出于万物之上,是绝对的,也是浑朴无名的。所以既没有美丑,也没有善恶。人们在这种情况下,不识不知,一切顺从自然,没有爱憎,没有纷争。及至道体分裂,“朴散为器”(二十八章),一切美丑、善恶等相对之名也因而产生,但当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的时侯,必定喜爱美而厌恶丑,趋向善而远避恶,于是竞争产生,诈伪兴起,那反而不美、不善了。其他如有和无也相对而产生,难和易也相对形成,长和短也相对而显出,高和下也相对而显现,音和声也相对而应和,前和后也相对而成序。所有这些相对的概念,都由对待的关系而产生,正如美和丑、善和恶一样,当这些相对的概念产生以后,人们便都趋向于自认为好的、有利的,而逃避自认力坏的、有害的。于是,人世间从此就扰攘不安了。只有体道的圣人,能够紧紧抱守绝对的“道”, 超越一切相对的“名”,一切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用“不言”的方法来施教。任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而默不作声;生长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作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其功。正由于他不自居其功,反而得到万物的尊敬爱戴,结果他的功绩却能够永垂不朽。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天下”,指天下之人。“斯”则、就的意思。“已”,相当于“矣”。“道”是宇宙的本源,它是超越万物,超越时空而存在的, 所以它是绝对的。正因为“道”是绝对的,所以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善恶。换句话说,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不容许我们去分解它;但人们往往都有偏见,自私自利,用他们的私智,把道一剖再剖,于是将浑朴的道体凿碎了,而一切对待的概念也从而产生了。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以后,一定都争美弃丑,向善背恶,于是纷争迭起,诡诈丛生,世界从此扰攘不宁, 那不是反而坏了,反而不好了吗?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有、无”,这里只是指两个相对的概念——“有”和“没有”,与第一章“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有、无”,一指道体,一指道用,意思完全不同。“相生”,相对而生的意思。“相傾”,相比的意思。“音声”,就是音响,响是回声。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词,老子书中的相对词特别多,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虚实、强弱、外内、开合、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唯阿、昭昏、察闷、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行随、歔吹、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祸福、正奇、善夭、智愚、牝牡。所有这些对待的概念都是在浑朴的道体分裂之后才产生的,但既然已经产生了,那已是无可如何的事,老子只有教人认清这些相对的概念,只有在比较之下才能产生,也就是说,只有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限度下才能产生,如果从更高的角度或另一个角度来看时,这些分别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有其相通互济的地方。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就是这个意思了。 例如昼和夜,在台湾是昼的时候,在美洲刚好是夜,这就是空间的限制。民国以前,满族是异族,民国以后,同是中华民族,这就是时间的限制。明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对于一切相对的事物,如无和有、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才好。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物,他与道同体,纯任自然,谦下不争,无为无欲,和儒家理想中有为有欲的圣人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无为”,是不自私,不任意,一切依循自然而为的意思。并非一点事不做,只是如天地创生万物,顺乎万物生生的本性罢了。因为任意妄作的结果,不仅破坏自然,还要造成人祸。例如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不顺水性,四面围堵,治了九年而水患不息。后来禹来治理,排导渲泄,一举而水患绝迹,就是能顺著水性的关系。“不言”,本来的意思是不说话,引伸有不立声教法令的意思。我们看天并没有讲话,而四时运行不已,万物生长不息。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个叫作王骀的人,只有一条腿,鲁国跟从他学习的人和跟随孔子学习的人一样多。王骀既不教诲,也不议论,可是跟他学习的人,每天空虚地去,却非常充实地回来(见庄子德充符篇)。这就是“不言之教”的最好说明。这两句是说世俗之人多执著于相对的名,自陷于纷扰之境。只有圣人能够与道同体,一切顺从自然而行。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作”, 兴起、生长的意思。“辞”,动词,言说的意思。“不辞”应上文“不言之教。”“不有”,不占有的意思。“恃”,赖的意思。“不恃”,不依恃其能。“不居”,不居其功。这四句的意思是说,圣人无私无欲,生长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明明有功,却不居其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唯”,因为的意思。“不去”,不消失, 也就是长存的意思。圣人不居其功,结果他的功劳反而能够长存不朽。这就有如天地无私,生长万物,万物莫不感恩戴德的情形一样。二十二章说“不自伐,故有功”正是这个道理。春秋时,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不夸其功,不提官禄,隐居而终,结果名垂青史。光武中兴,群臣争功不已,只有冯异独自站在大树下,一言不发。后人尊为“大树将军”,传为美谈。这些都是不居其功,其功不去的最佳例证。
【说明】 本章在说明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世人不可妄分是非,强别善恶,以免自陷纷扰。并揭示圣人无为而治、不言而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做法,并以此作为模笵,使人有一个遵行的准则。宓子贱治单父,每天只弹弹琴,连大堂都不下,结果单父治得非常好。这可以说是无为而治的最好的例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