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圆功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问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在新山庄的练功学习总结

[复制链接]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1#
发表于 2016-3-24 10:54:54 |只看该作者
长命 发表于 2016-3-24 09:52
婴儿者,天下之共喜。其无生死,无左右,无前后 无来往之恒态。有人说,叫人婴儿态 就是不叫人成长, ...

你以为你静在那里,就不动了,

因人是无不生长,无不脱拔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2#
发表于 2016-3-24 10:59:3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4 11:56 编辑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1],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有以上之诠释,我们就不会在迷惑。中庸是个何样之守则。也明白了,至虚极的真正含义。就是一种仪常。一天到晚变化无端的,是你的成长过程。但就你的神识而言,他是无一刻不葆其龍马的。而真正之希观,就是一种希夷大乘。总义为 中梦。

    有一个人叫鲁达。其实就是鲁大。鲁亦有道。不论其人到底有没有,但其事则论其中则发表。
鲁达之行,其无不拍手痛快者,正是一种自然,纯朴之希求。其人虽鲁,但其细却又深谷 似不明。
是为智深。正是一种普通百姓所共称的性子。但其亦有不足,因为他是人,其为智深,智深其为一智,而离慧能还差了步,慧者为公明。在当时而言。国邦不振 臣民不依。怨声载道,所以才会引那么多事端,所以才会有逼上梁山之事情。但公明者,以天下为公,公为天下。做为公明之身,则又明为公德。求深归之道,而忍辱负重。群英虽怨,但纵观历史,其100单八将,至今公明不绝,呈为希观。
       公明,太仪之德。

      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万物是什么?万物是天地之载养。百姓是什么? 百姓载生于圣人之下。这不是自然吗?  
  天地不仁,你知道天地吗? 你不知道,不了其义,你就会迷惑,时常会怨,会骂, 就象我们对我们的父母。做为儿女 逆反心理才是真的,而孝道则少。 即便是父母,也是人,而不比于天,父母亦有不德者,所以让人更加迷惑。 再论极那不可推则的天地,圣人,我们真的是有些难为情。
父母有贤 有不贤,天地 圣人 就各自一个。而做为我们,则又以孝道为公称,其怨为不德。但做为众生而言,儿女不愿同父母多说话。是因父母贤或不贤总是有一副威仪让你无法亲近。这难道不是实情吗?父母愿意听到儿女的真心话,更渴愿与之共处,但做为儿女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无论如何的真诚,但还是不能做到全部真诚 就是因为那种天生的孝那种天生的仪礼在中执着,生怕自己说与做过了头招至二不快乐。所以大自然,自然而有道。 圣德者,以无为之治为仪,方为全载之道。无为之治者,天地之仪德。《道德经》是在讲这样一个道理。
     做为有逆反心理的儿女,而言,自己就是他们的刍狗。自己虽然生于安全之中,总是有一种不快乐。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为情。为做为儿女而言,愿意自己做主人。愿意自己早早的獨立。渴望獨闯天涯。愿做英雄。敢做 敢言 也敢当。但做为一般人而言。那种对天地,对圣人天生的孝道是发自内心的。是表里如一的,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到死都愿意让天地共称。人人共喜。不论你是好人还人坏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天生有一种仪德中执于本性之中啊。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3#
发表于 2016-3-24 12:11:2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4 12:55 编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万物是什么?万物是天地之载养。百姓是什么? 百姓载生于圣人之下。这不是自然吗?  
  天地不仁,你知道天地吗? 你不知道,不了其义,你就会迷惑,时常会怨,会骂, 就象我们对我们的父母。做为儿女 逆反心理才是真的,而孝道则少。 即便是父母,也是人,而不比于天地,父母亦有不德者,所以让人更加迷惑。 再论极那不可推则的天地,圣人,我们真的是有些难为情。
父母有贤 有不贤,天地 圣人 就各自一个。而做为我们,则又以孝道为公称,其怨为不德。但做为众生而言,儿女不愿同父母多说话。是因父母贤或不贤总是有一副威仪让你无法亲近。这难道不是实情吗?父母愿意听到儿女的真心话,更渴愿与之共处,但做为儿女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无论如何的真诚,但还是不能做到全部真诚 就是因为那种天生的孝那种天生的仪礼在中执着,生怕自己说与做过了头 招至二不快乐。所以大自然,自然而有道。 圣德者,以无为之治为仪,方为全载之道。无为之治者,天地之仪德。《道德经》是在讲这样一个道理。
     做为有逆反心理的儿女,而言,自己就是他们的刍狗。自己虽然生于安全之中,总是有一种不快乐。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难为情。做为儿女而言,愿意自己做主人。愿意自己早早的獨立。渴望獨闯天涯。愿做英雄。敢做 敢言 也敢当。但做为一般人而言。那种对天地,对圣人 对父母,天生的孝道是发自内心的,是表里如一的,无论自己变成什么样,到死都愿意让天地共称。人人共喜。不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天生有一种仪德中执于本性之中啊。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啊。人或物,都是自然而生,自然而长。上德无德,下德不失德。还多说什么呢。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所以你要问把握自然道理的道,多言而不能尽义。拉长篇,造大句,不懂还是不懂。搞不好,还会造成误解。闹得两不快乐。自然之中的事,无不自然之中。希以静观 希以静得。 守中庸 而善载抱。
       不是不让人说 也不是不让人做,是要恰到好处 要能真正的表达明确 无论你想说什么。至少你说了真心的话。而真正的希求却使终不愿说。你真正希求 还不是让二快乐吗? 你愿意父母更亲和一些,天地晴朗的日子多一些 少一些风雨。可是你没有说,你只是将自己的怨 将自己的恨,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可知道,这天底下好人多多,坏人也多多。话不尽义,又有什么好处呢?对不对?
所谓的多言数穷 就是指说了没用的话,会招余怨。而说话之道是永恒。说话说的好,同样会成才。
  我们喜欢什么,其实我们骨子里喜欢侠义,喜欢直爽。可是现实中我们更多的是挟着尾巴做人。终其一生,甚或不能舒一口气。我们的眼晴瞎了,耳朵聋了,我说什么你也听不到,我说东 你说西。我说好话,你听成了骂人的话。我说今天吃什么饭,你听成了,今天做什么事。 其能朗朗于耳者,还于自健于耳顺, 方能耳冉。若真如此 则纵横无咎,卓越而无妄。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4#
发表于 2016-3-24 17:17:37 |只看该作者

散文 式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4 18:15 编辑

抱一,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是 以 圣 人 抱 一 为 天 下 式 。

  还用解释吗?不用了,不用了,己经很清楚了。
曲则全,是须抱直,枉则直 是须抱周。 洼则盈,是须抱谷,这卓越之多,如何而就? 其一始而就,一则二,二则三,三则万物。
抱一 能易,所以 生能伸曲。能伸 能张 则亦能谷善得。 多而不惑。
所以很确定的司仪抱一。獨立不改 而周行不怠。

就因一个抱一能易,得一万事毕。是明言名与利者,何有易术之利大?何有周易之名扬?
其仪式之抱,载营魄抱一,即母仪。
守此母仪 则公容俱全,仪有万千。无有而无碍。
《道德经》本身就一直在诠释。 在诠释一个式子,他强日 (象)。
这是周礼之枢义。 更因周礼者,无时间,时空之限度。其能恒名者,谓之尊极仪耳。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呼吸精气。

何谓獨立?
獨立者块然以其形立,块然者,果然,果然者自然。自然者,由一块而四方。谓之大自然。太仪者,道法自然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始有,载营魄抱一。有物混成,阴阳二载,獨立不改,周行不怠(负阴抱阳 “冲樁”气以为和)
   
     一易而周 周而复始。得一万事毕!

      
     其名《道德经》 不如名为  《周礼 》 周礼 又不足,不如名为周易  周易不足,不如名为《易》 《易》诚不足,不如先静下心来 抱式朝阳,以息公明。(天人合一)。

                                  讲至此处,本为终结点 然而 《道德》有五千字,恐有不尽义处,有待再续之。
谢谢大家的支持。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5#
发表于 2016-3-24 18:31: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4 18:40 编辑

说明

我本人对《道德经》的诠解,其实前后相合 己经全部解完了。若有 那就是议论之补充,前次于其它论文 研究 等文 希有诠解。合为整篇。具体周详 后做修会。

            
      本来这部经 我认为己经无须在解了,但恐误会观者,所以又强做篇释。因写于鼎兄文后,与鼎兄共乐罢。并在此感谢王安平老师 山庄诸兄弟之支持。
                                                                  2006   3月 24日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6#
发表于 2016-3-25 14:12:54 |只看该作者

散文 悟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5 14:59 编辑

     悟和误 是没有分别的。人往往在经过一些挫折困难后才产生的悟。悟产生于苦恼之中,因生之不休 而苦恼不断。生休而心又不休 所以了断之法 还于钟。也就是大师也罢,小孩子也罢,都是不断成长的。不断去体悟的一个过程。这就是象一个企业一般,总要有推陈而新才能永薪不止。人就是这样,无论是萎缩也好,是发展也罢,昨天之我,与今天之我是不同的。或不肖 或功成。或生 或将死。

    就如一个武功家 一个道家之境界,年青时,与老年时,分三种境界。这代表着一种自然规律。一种运动的常象。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就我本身而言,将时刻陷入其中,又因生诸多体悟。总结下来,我送给自己一句话,不如。
       而《道德经》这本众老之精华所凝结的 是 一种无上的精神。说这种无上,是因为他的公容量。人将效仿的是公容 公明,这是经外之经。
         我们生活在一个 大井里。我们折腾来折腾去,总起来讲 即无分别,又无高低。生从一个地来,死到一个方去。本以为中间这段有些不同了,但耿于纠缠 相较高 低,结果谁也没能越出这个无形的圈,大家相濡以沫。如同一家人一样 却又不能自知。这叫大纲 又叫 天网。
        只要你能洞这种天纲,你就能知道,此时的你,无论处于种境地,是不肖,  是生死之际,感受,基本上与众生一至。
  《命若琴弦》 是我最喜爱的一个故事,在我刚读到他的时候,是一本画册。因为那本画册使没有真正的去读一读这本书,却能了解和深知这个故事的深意。因为我的心思无时无刻不在体悟这个故事的道理。他讲的是一老一少 两个瞎子。两个拉胡琴的瞎子。
   我们都说,人的眼晴有五分,其不能全视 岂不为瞎? 所以在公理面前,我们大数人都是瞎子。因为会迷惑,迷惑又是因为看不到全部的,我们看到的无论有多深,结果始终离着真象还差了一步。往往就是这一步,将我们人生分成若干份,这若干之不同又我们人分成若干身份之行装。
   小瞎子有自己的梦,他渴望光明,渴望爱情,渴望幸福。老瞎子似乎对这一切都表示一种漠然。
  结果呢,小瞎子的梦想一个一个的被打破。幸有老瞎子在旁不至于使他轻生。
我们的一生是什么 就是这二个瞎子手里的琴弦。每个人的一生,就是这琴弦弹出的不同的乐章。
我们无论得到什么,得到多少,失去什么,或又失去多少,都是一首弦乐之行。都是一场戏。
我们没有努力吗?当然不是,我们的行动就是将这弦子启动。使他发生 使他合适。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声音,都可视为这琴弦之发表。我们不是没有行,而是必须要行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你的弹出曲子就是什么样。他是否能长久不息 就看这个曲子质量。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凡一般人都会懂 也能讲出来。但是其实将我们陷入一场迷阵时 还是将我们的手放错了地方导至音声大乱,心情浮躁。

得到的 和失去的,会一样多。这是大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去认同的。但事实如此。

即然如此,我们将启动手中的琴弦。在一首首动听的音乐中,行走,行走----
太阳和岁月,近于我们,又远离我们。但这己经不是重要的事。因为我们有我们的事要做--------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7#
发表于 2016-3-26 17:12:29 |只看该作者

散文 冲樁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6 18:12 编辑

   冲 即,浩然之本意,冲气者,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与冲气者,樁
天下之地声者,如乐之符,如一字之音者,亦有千变万化。而标准唯一,变化次之。 如樁者,亦 冲。亦形 亦声。亦动,亦静。

   《道德经 以冲气 为和。反而不易误解,是因 冲气易解为浩然冲塞之正气。而樁气,则又固执了些。其意义原来兄弟之列。

先天一气者,混成于形,混成于象。而人要得这先天一气,又要樁形弓直。抱甲负乙。冲气以和。
獨立不改,周行不怠。太乙以柔,抟气以司。


  如  解外国经者,亦通于中国经。《四十二章经》即《事实耳藏经》错了管换。先明其理而后心则洞开,处处机合, 其巧天成。
      何以常人来解,则无此随便之巧  是因不明在先,心不顿 则欲不如。所以招招输。
那么说你是神仙喽! 在下不敢。在下本傻呆小子,只是心里有那么点太阳儿光,所以才得以通达些罢了。若连这行笔之胆子都没有,恐怕一人之潜力 要烂于腹中了。所以还请海量以含观。

樁气以和,者,以形外形,以身候身。所以方才樁形。这一字,在这里读重 在他方读轻。所以又有字形之变化。以适其宽。
  
冲 者 直 势  所以樁。  今以桩代名,其实为仪观之庄周。其理为 獨立不改 周行不怠。 司为桩。 庄周者,周天樁形。

  《事实耳藏经》者,亦为樁   何以见?  事实耳藏经,原于一韦顺经。 所以 耳藏者,韦陀樁,
         有成人童话,《鹿顶记》 又把众人的眼睛迷花了。
    其记载者,韦小宝。其来无名,其启无形,其长错落,其成齐天。其藏中也,其和八极,
读此故事,千人万人,有千万见解,见一混沌小子,绝学无忧。处处逢春。
   其杖者,侠义。而其人 无侠义之形,无侠义之德,无侠义之学,无侠义之举。却以和诸称。天真也。天真至极,形德莫见。一小人尔。却樁形圣弓,处处逢吉。 一般人学他,总将他之不德学了去,却学不去这侠义。因为韦陀之经,在内 不在外。其出下 其长奇,其成盾。其和九。其仪 希。此正是庄周之心中理想。所以 名小宝 以樁庄。
  常人见他妻子七人,实则为弟子七尊。其德内供,其仪内存。其礼内揖。把一般人笑的掉了牙,骂声不绝,恨不以其齐。以当世者 弃学也。
其不知七子 八义,实为一德耳。悟其樁庄,而则无色 无形之侣以完其生。适为内得。韦陀者,有七宝,位七窍 亦张七品(牝)共为七宝。七宝者,韦小宝 陀顶鹿角,三华公明。
   人不足以取,形不足张,事不足记。 却列于侠经义传。实为 空悬之绳耳,故名韦陀。其德若呵? 合。其不见,其见相,不见经,认真则去,见礼则逃。无有适载,无有居中,童子耳。
   百人学他 百人不得,万人笑他,众皆落唾。侠义何在? 其光合冲。
   所以 常人学他,只取他之侠义,就是。其它一处不取就是。  你取他侠义,这百般错将处,自有其侠义。而獨取侠义 则庄严顿开  皆显上乘,若弃了侠义二字,而取其下流 则为错学错将。为人所不耻耳。不悟此理 不可以读《庄子》,不悟《事实耳藏经》。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8#
发表于 2016-3-26 18:18: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6 18:53 编辑

如 一般人学武侠之萧洒,总将下流与不德全学了去。
而喜侠义者,辈辈之所喜,所以今释其一二,以端其义。
    如今一般人,诚能对一人好,便足矣,不知对一人之好,又何以学人七妻?  所以小宝之七妻者,实止为妻。不能为一人付其身心者,又何言为第三者付其身心?所以世人学这般萧洒,是辈辈都学不去。 即列为传记。便钟一德之恭。
     一般人皆喜妻子成群,岂不知其精力与德皆不足 得多则害多。
有邪教之主也美女如云,终以损招。其若何? 因本德不至耳。 你看这般小说就如看神话。永远也别想成其全。
    所以 其事即列于侠义,学者唯取侠义,而不可学这些下流。一辈子能得个侠义名足了,而得一分下流 则于身名有害一分。

  《道德经》言 大邦者 下流。不解其意,却将害死人耳。

于世人眼中,欲高大者,欲是下流,欲是名张者,我欲是恨透,以下流之心则处处见下流,而邦德则难至于其心。所以修身于己 是真是假 由这洞明之心来分明。

另外  水质往何处,水往下流。其至于谷 所以人又以谦和为公。
以邪心相见,以邪心相理,则事事以邪 何以见足?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39#
发表于 2016-3-26 18:33: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6 18:48 编辑
长命 发表于 2016-3-26 17:12
冲 即,浩然之本意,冲气者,浩然正气。浩然正气,与冲气者,樁
天下之地声者,如乐之符,如一字之音者 ...

人不足以取,形不足张,事不足记。 却列于侠经义传。实为 空悬之绳耳,故名韦陀。其德若呵? 合。其不见形,其不见相,不见经,认真则去,见礼则逃。无有适载,无有居中,童子耳。

如小说之侠义者,皆有些不足之处,然人学之,则獨取其义就是。取义则侠,侠义庄严。
如小说中江湖互相仇杀之举 我也一并学了去,岂不成了古惑仔? 惑者为痴迷之疾。千万不可大意。

120

主题

26

好友

1万

积分

浑圆五段

Rank: 6Rank: 6

威望
100
金币
9845
贡献
514
在线时间
1403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12-1
积分
15292
注册时间
2010-3-27
帖子
4733

宣传大使

40#
发表于 2016-3-26 22:33:02 |只看该作者

散文 诠注 天下往

本帖最后由 长命 于 2016-3-26 23:32 编辑

《道德经》大邦者下流。  一 指 大邦若水。水质向下流。  大邦向下是不是好事?当然,大邦向下,而朴民向上。则中合了。
就是吉卦者,天在下 而地在上。


邦德谦下,则善听民意,邦以民为心,民以天为榜。 在此意义上,公明四大,在人则谦和懂事,在家则家和万兴。在国 则上下一心。在天下,则天下太平。论极天大者,天下为耳。

  人以谦下和于人,乡以谦下和于乡。国以谦礼和于国。 卦无好卦 唯谦 为中。谦不至萎,和不至于屈  以中和为经。

我以前就给自己取了个 谦虚子的名号。以惕劢自己处事静和。因为我们的本性,是全面的,象水一样,你要想把握他,就得法于自然。把握不好,任性而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个性是最难克服的东西,他比你的敌人要猛许多倍。往往我们没有毁在别人手上,而是毁在自己手上。修炼自我是一个学问,他更须要自然,失却了中和,将无有自然可言。
我们獨立 内视也要由上往下 气往下走,而精神是自然而往上的,气血周遍全身,但其规律之圆周 始终是降浊而扬清。如果颠倒了,那就是有血压高之类的病症,或你的意念不正。这都另当别论。

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执象   天下往。这个大相,就是我们的甲仪。执大象 天下往。我们的意念要沉着而细流。而不是浮在头顶上。健康之良感,是上轻而下稳。如果上沉而下轻。这就是头沉。要避免头沉,就是沉着,淡定。这都是通俗用语了。你生的再状实,一头沉,也会变傻。全身的气全混到头上来。神智就不会清朗了。所以孔明説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韩信当年宁可从恶人的胯下钻过去,也不会让怒火冲昏了头。这是何等的修养啊。我们一般人没有那样的志气,当然也不会去钻人大胯。但是在生活中处事以谦上为先,退一步天地宽 这是没错的。由其是有武功 和本事的人,更应礼让些才是。所谓太仪,还是归于文治武功。以文安武 以武张文。互相辅助,是为中和。如是胆小怕事者,则不必拘束,直须大胆些。能伸得如常了,也就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手机版|浑圆功网站 ( 赣ICP备19014379号

GMT+8, 2025-8-4 06:39 , Processed in 1.2774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